茶源於生活,茶藝便是生活中的藝術。所以,茶藝可以作為一種表演的形式呈現在舞台上,它不僅僅給我們帶來視覺上的享受,還讓茶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作為茶藝師,要想讓自己能在舞台上將茶藝表演做到完美,首先要了解茶藝表演的基礎知識。
一、茶藝表演的概念。
茶藝表演是在茶藝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通過各種茶葉衝泡技藝的形象演示,科學地、生活化地、藝術地展示茶的泡飲過程,使人們在精心營造的優雅環境氛圍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
二、茶藝表演的曆史。
(一)唐代。
茶藝表演的發展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陸羽著有《茶經》一書,他將泡茶的程序進行總結,並形成了自己的一個標準,為茶藝表演提供了條件。
據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禦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臨懷縣館,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請為之。伯熊著黃衫、戴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從這裏可以看出,唐代的常伯熊已經在客人麵前表演茶藝了,這便是最初的茶藝表演。
(二)宋代。
至宋代,點茶技藝盛行,點茶法注重操作的技藝和茶的湯色。茶百戲在宋代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從而盛行於世。宋初陶穀在《清異錄》記載。“茶至唐而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像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叟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
(三)明清。
明清時期的製茶工藝和衝泡程序都有所改革,形成了6大基本茶類,啜飲法取代了烹茶法和點茶法。潮汕功夫茶茶藝就是在當時逐漸形成的。
三、茶藝表演的分類。
茶藝表演根據其表演的內容和時間的不同,可分為3大類。曆史型茶藝表演、民俗型茶藝表演與宗教型茶藝表演。
(一)曆史型茶藝表演。
此類茶藝表演取材於曆史資料,經過藝術的提煉與加工,大致反映曆史原貌,如“漢代茶藝表演”、“唐代宮廷茶藝表演”“明清茶藝表演”。
(二)民俗型茶藝表演。
此類茶藝表演取材於特定的民風、民俗、飲茶習慣,以反映民俗文化等方麵為主,經過藝術的提煉與加工,以茶為主體,如“白族三道茶茶藝表演”“新娘茶茶藝表演”等。
(三)宗教型茶藝表演。
此類茶藝表演取材於宗教文化,以宗教文化為載體,使宗教文化與茶藝相融合,如“禪茶茶藝表演”“道家茶藝表演”等。
實訓活動。
活動名稱。搜集茶藝表演視頻。
活動目的。讓學生初識茶藝表演,提高對茶藝表演的興趣。
活動過程。分組課後在網絡上搜尋各類茶藝表演,選出最喜歡的表演,於下節課上課前展示給全班同學觀看。
茶藝表演中的“精”“清”“淨”“美”精(精品、精通、熟練)。包括茶須名茶、特色茶,茶葉幹燥、質量上乘。水須好水,茶具質量上乘,與茶相配。精,上乘也,沏泡出一杯上等茶湯,令人拍案叫絕。精包括精通、熟練茶藝表演,精通選茶、置具、選水、貯茶、熟練沏泡程序。
清(純潔、純和、無邪、清醒、去雜念)。清包括人、水、環境之清爽,茶可使人清醒頭腦,在茶藝表演的環境中,很難“清”,但應追求“清”。不但茶藝表演者要“清”,而且通過茶藝表演要讓觀眾感覺到“清”。清醒的頭腦,有助於人的思考,感受相聚一起享受品茗的不容易。“日本茶道”中的洗手、擦塵,“台灣烏龍茶”茶藝中的點香,“禪茶”中的燃香;各種素色樸實的茶器,飲茶的活動。均在不知不覺中,拂去人們心靈上的塵埃,使人心清自然明。
淨(潔淨、淨化)。包括人、衣著、環境、茶、茶器、水等的潔淨。人的潔淨,如手的潔淨、頭發的梳理、衣服的清潔整齊。具體的如手指不應戴戒指,口紅、脂粉盡量不要讓觀眾感覺到,不塗有色指甲油等。桌椅、板凳無塵埃,場所無雜物、髒物。茶具應洗滌幹淨;水應幹淨,符合飲用要求,茶葉應幹淨,無雜物。此外,是人在思想上、心靈上的淨化,無雜念、邪念。
美(美好)。美應符合茶道的美,符合觀賞美學的要求,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如服裝合身,衣著得體、大方;環境優美、清爽,茶藝表演中的禮儀是否美,茶藝表演中的位置、順序、動作是否美,茶器具是否配套,環境布置選擇是否美等。
當人們將喝茶提升到品飲的層次,為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時,泡茶就成為了一門藝術,茶藝表演便應運而生。茶藝表演中,其藝術性、觀賞性強,因此同學們在學習茶藝表演時,不僅僅要掌握泡茶的技術,更要提升自己對美麗事物的感知,這樣才能設計出一台好的茶藝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