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本章是傳世本的最後一章。前半指出在信與美、善與辯、知與博這些同是正麵、看似一致的品質之間,往往存在反向、矛盾的關係。這些認識既是經驗的升華,也是老子一以貫之的辯證思想的體現。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其意與老子這裏所說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頗相近似。可見孔子與老子對於某些問題有相近的認識。“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與四十八章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道理相通。博學是一種美德,但超越博學獲得真知,卻是另一種更高的美德。在真理麵前,博學多識有時甚至是一種累贅,而對於執迷不悟的人來說,博學多識有時甚至是一種障礙。譬之於佛理,因覺悟而獲得真知乃是菩薩乘,由博學而獲得知識則最多隻能算是聲聞乘。
本章後半著重表彰聖人“不積”與利他的美德。聖人不聚積財物,而且把“給予”看作一種收獲,把“付出”看作一種回報。這確實是一種盛德,但也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在那些真正具有偉大品格的人物身上,都能看到這種聖人的影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注釋】
辯:善於說話,能言善辯。
知者:知道的人,指有真知的人。
不知:不知道,無知。
積:積藏,指積藏財貨。
為人:有為於人,指施利於人。
人之道:這裏指人類社會符合天道的行事原則,是理想中應有的原則,與七十七章所說的,與“天之道”相對立的“人之道”不同。
此句傳世本作“聖人之道”,從行文上看,不如帛書本作“人之道”,與上文“天之道”對稱,但從思想內涵上看則二者並無不同。
【譯文】
真實的言語不華美,華美的言語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善辯,善辯的人不善良。真知道的人不廣博,廣博的人不是真知道。聖人無所積藏:施利於別人,自己卻更富有;給予別人,自己卻更豐富。因此天之道,有利於物而無所損害;人之道,有所作為而無所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