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人畜共通傳染疾病(2 / 2)

症狀

患者常因先前遭受貓抓、舔或咬傷,造成紅色丘疹病灶,通常在兩周內侵犯淋巴結節,可能造成膿皰,約有50%~90%的個案於抓傷部位出現丘疹;免疫係統較差的人,可能會發生菌血症、紫斑狀肝及血管瘤症等症狀。本病的病原體為巴東氏菌屬(Bartonella spp。)的多形性革蘭氏陰性短杆菌,會通過跳蚤在貓咪間傳播,目前認為對貓咪並無致病性,甚至在慢性菌血症期也無症狀發生。台灣在1998年首次有病例報告,之後每年約有15~30個病例。

診斷

1 以PCR診斷:由患者血液分離出細菌,再以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鑒定為巴爾通體(Bartonella henselae)。

2 以IFA診斷:間接免疫熒光抗體法出現抗體力價上升64倍或以上者,雖然高的抗體力價經常與菌血症有關,但貓咪可能會呈現血清陽性卻培養陰性,所以不能以血清學的檢驗來預測貓咪是否具有傳染性。

3 血液細菌培養及抗生素敏感試驗:細菌培養是最準確的診斷,但菌血症可能是間歇性的,所以不代表每次的血液樣本中都含有可供培養的病原菌,應多次采血培養。

治療

免疫力正常的人類須口服藥治療兩周,而免疫抑製的病患則至少要六周療程。而貓的治療部分,有報告指出給予抗生素或許能有助於病原菌的清除。自然感染狀況下的感染貓並不會有任何明顯的症狀,所以預後良好,而人類的感染也大多會自行緩解,或經由抗生素治療也大多呈現良好效果,而免疫抑製的人也大多在較長的療程下達到痊愈。

人與貓共同預防疾病守則

人與貓咪之間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大都是經由接觸傳染,隻要有正確的衛生觀念,定期幫貓咪作健康檢查,並做到以下幾點,便不足為患。

1 經常清洗雙手:清理完貓砂或是與貓咪互動完後記得洗手。

2 被貓咪抓傷或咬傷後,記得去看醫生:很多貓奴不小心被貓咪抓傷或咬傷後,總是會覺得小傷口應該沒關係,但幾天後可能會造成皮膚嚴重發炎和細菌感染。因此,被貓咪抓傷或咬傷後還是去看下醫生,以免更嚴重地感染!

3 免疫較差的人或是小孩老人要特別注意與貓咪的接觸:免疫較差,特別容易感染病原菌。特別是當貓咪有黴菌或寄生蟲的疾病時,應盡量減少與貓咪接觸,並且接觸貓咪後要洗手,以減少被病原菌感染的幾率。

4 居家環境的清潔:定期打掃清潔居家環境,以減少病原菌及跳蚤存在於環境中,造成家人感染。

5 跳蚤的預防:台灣的環境溫暖潮濕,因此跳蚤在冬天還是會出現。所以家中的寵物要定期滴除蚤劑,以防止寵物將跳蚤帶回家中,造成疾病的傳播。

6 減少與貓咪親吻的動作:貓咪經常用嘴巴清理身體的毛發及肛門,因此也很容易有病原附著在嘴巴上。與貓咪的親吻動作會造成病原菌經由嘴巴進入人體。

7 減少讓貓咪出去玩的機會:在城市裏,貓咪大部分都飼養在室內;而在郊區,大多屬於半放養狀態,貓咪可以自由進出家中與戶外。自由進出的貓咪也容易將病原菌帶回家中,造成疾病的感染。

8 定期給貓咪驅蟲及檢查:定期給貓咪驅除體內外寄生蟲及帶到醫院做檢查,可以減少寄生蟲帶原的疾病感染外,也可以了解貓咪的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