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拔毛鏡檢、黴菌培養及皮膚刮搔物的新甲基藍染色,用來確定有無繼發感染。

治療

1 剃毛:可以讓局部洗劑有更佳效果。

2 藥用洗毛精:定期采用皮脂漏專用洗毛精清洗患部,輕輕按摩患部,一周洗2~3次。

3 節育手術:有些公貓的確會因為節育而改善,但並非所有病例都有效。

4 繼發感染:針對繼發感染的病原給予藥物。

黴菌

貓咪的黴菌最常見的是犬小牙胞菌感染。一般是經由直接接觸感染,例如接觸到感染的動物或是環境。此外,健康的皮膚是一個保護屏障,如角質層的保護,因此較不容易感染黴菌。當免疫力降低,或是濕氣讓皮膚的保護力變弱時,就容易感染黴菌。

症狀

受到黴菌感染的部位會呈現圓形脫毛,脫毛的部位有些也會有大量的皮屑在上麵,大部分貓咪不會有太明顯的瘙癢症狀。

診斷

可以伍氏燈、黴菌培養皿、顯微鏡協助診斷。

治療

一般治療是給予口服抗黴菌藥治療大約一個月,治療期間也可以合並抗黴菌的藥浴,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藥浴時的泡沫最好在貓咪身上停留5~10分鍾,一方麵是讓藥浴能更滲入,二來則是讓身上的皮屑軟化,在衝洗時可以將皮屑及脫落的毛洗幹淨。擦拭貓咪身體的毛巾,最好選擇拋棄式的,以免重複感染,甚至可以使用餐廳紙巾,用過就丟棄。當停口服藥後,還是可以持續藥浴2~4周,確保黴菌完全好了。療程結束後,還必須做黴菌培養,確定沒有黴菌孢子才能停藥。

預防

平日預防最好以吸塵器去除環境中的黴菌孢子,也可用漂白劑和水以1:10~30的稀釋液來消毒用品及毛巾。最好也能將感染黴菌的貓隔離,以免傳染給其他健康的貓咪。而人如果常抱著或是撫摸被黴菌感染的貓咪,也容易因此感染到黴菌,且女性和小孩子較容易感染。皮膚會有圓形變紅,會擴大且會有瘙癢感。較常見的都是在直接接觸的部位,如手臂和脖子。如果感染到頭部,會有圓形掉發。

疥癬

貓咪的疥癬症是由耳蟎(Notoedres Cati)的疥蟲感染所造成的皮膚病,疥蟲會躲藏在皮膚組織內,經由直接接觸感染疥癬的貓而造成皮膚病。

症狀

感染疥癬的貓會極度地瘙癢,甚至造成皮膚出血。受到感染的皮膚會變厚及脫毛,也會出現皮屑。而皮膚的病變通常是從耳朵邊緣開始,之後是頭部、臉部和腳。

診斷

診斷時以皮膚搔刮,采取毛發樣本,毛發樣本在顯微鏡下可以發現疥癬蟲。

治療

確診後可以用外用洗劑治療4~8周,合並外用除蟲滴劑的使用會讓治療效果更好;同時也有針劑的治療,但對貓咪的副作用較大。

預防

避免貓咪直接接觸感染貓咪,並且定期滴體外除蟲滴劑,都可以預防疥癬蟲的感染。

過敏性皮膚炎

過敏的概念是基於免疫係統對物質過度、異常的反應,但這種物質通常不會在體內發現。隻有小部分貓是先天性過敏。相反地,接觸到異物幾周到幾個月,甚至幾年後,可能會形成過敏。因此,過敏在小於1歲的貓並不常見。而貓的過敏途徑可分為三種:食物、跳蚤以及吸入。接觸性過敏是另一種形式的過敏,在貓較少見。與人類不同,貓咪的過敏性皮膚炎主要且一般的過敏表現是搔抓。呼吸道的症狀(打噴嚏、哮喘)並不是貓過敏最常見的症狀。

貓食物性過敏性皮膚炎,是貓咪對食物或食物添加物引起的過敏反應,如果反複給予過敏性食物,會加重皮膚的症狀。這類過敏性皮膚炎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不過,貓咪的過敏性皮膚炎以跳蚤性的發生頻率為最高,其次才是食物性的。

症狀

貓的食物性過敏性皮膚特征是非季節性瘙癢,對類固醇的治療反應不好,瘙癢的部位可能局限在頭和頸部,但也有可能到軀幹和四肢;皮膚可能會出現脫毛、紅斑、粟粒狀皮膚炎、痂皮、皮屑等,也可能會發生外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