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三大組織形式的作用(1 / 3)

世界農業劃分為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三大發展階段。現代農業的核心是:農業的科學化、集約化和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農村廣大農戶為基礎,以龍頭企業或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形成貿工農一體、產加銷一條龍、經科教緊密結合的農村經濟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西方國家都走過了農業產業化的道路,不管采取什麼模式,都是按照現代化生產的要求,在縱向上實行產加銷一體,在橫向上實行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的集約經營,形成生產專業化、產品商品化、服務社會化的經營格局。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我國發展農村市場經濟,建設現代農業勢在必行的路子。因為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遇到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農戶經營規模太小。而產業化經營體製突破了行政區域界限,把從事同類生產的農戶聯係起來,擴大了農業的產業群。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連接起來,延長了農業的產業鏈。把農村一、二、三產業連接起來,形成了互為依托、互相促進的產業係統。這種經營體製既可進一步發揮家庭承包經營的潛力,又可解決實現農業集約化、標準化、現代化進程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農業產業經營有利於解決千家萬戶生產與千變萬化市場的矛盾,把農戶小規模經營納入市場經濟的軌道;有利於解決穩定家庭承包經營與擴大經營規模的矛盾,形成產業群體和規模經營;有利於解決農戶小規模經營與采用現代化技術設備的矛盾,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有利於解決農產品產加銷脫節的矛盾,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大幅度提高農村經濟的綜合效益。

經營體製和運行機製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問題。因此,要把製度創新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重點。我國在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需要農業組織經營製度的創新,即在家庭聯產承包製基礎上,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對於決心把本鄉鎮農村經濟早日納入產業化經營軌道的領導者來說,必須了解和運用這些組織形式,“如同他們的先輩必須學習耕作一樣”。

根據現階段京郊發展的現狀,當前要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三大組織形式的作用,這也是進行創新型鄉鎮建設不可缺少的組織條件和製度條件。

(一)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1.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什麼優勢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中國農村發展產業化經營的一種新的產業組織形式,同時也是中國農村先進生產關係的一種新的實現形式。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組建和發展推動了農民的集體行動,整合了有限的農村社會服務資源,在促進農民發展產業、搞活經濟、增收致富方麵的作用越來越強,推動了農村新的生產力的形成。在發達國家,農業生產力基本都經曆了兩次大解放。第一次是土地改革,使農民有了自主生產的權利和積極性。第二次是農民進入市場參與商品經濟,合作社就是第二次經濟大解放的一個渠道。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民自願參加的,以農戶經營為基礎,以某一產業或產品為紐帶,以增加成員收入為目的,實行資金、技術、生產、購銷、加工等互助合作的經濟組織。具有組織功能,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組織成員進行生產和銷售,參加市場競爭,實現規模經營;中介功能,是連接公司、企業、市場產業鏈不可缺少的中介組織;載體功能,向產前和產後延伸,演變成產業一體化經濟實體;服務功能,向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有效服務,成為維係農業產業化鏈條的生命線。

為什麼合作組織成為農業領域日益活躍的現象?首先,農業的產業特性和分散經營的特點使農業更需要通過提高組織化程度來獲得服務和增強競爭力;其次,合作組織的性質決定了它成為農戶獲取規模化服務和參與市場競爭的有效手段。通過建立合作組織,有助於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有助於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順利進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改變了過去聯產承包責任製農民單家獨戶發展生產、銷售產品的舊模式,引導農民有序進入市場,發展品牌農業,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而且,對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生產規模的擴大和質量的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的增加,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京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了什麼作用

北京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迅速。截止2003年,全市各類農民合作組織達到2030個。其中相對規範,已納入區縣農委登記備案管理的有1595個,入社農戶34.2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28%,資產總額達40億元。2003年實現銷售收入62.6億元,戶均增收3672元。同時帶動社外農戶31.2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26%,戶均增收2923元。京郊集中連片千畝以上規模的基地達423個,種養業專業鄉鎮60多個,專業村500多個。以各種溫室大棚為代表的設施農業總麵積達到36萬畝,養殖小區累計1655個,入區農戶5萬多戶。大興的西瓜、平穀的大桃、延慶的蔬菜、房山的磨盤柿等一批知名產品已在市場打出名牌,各類名優品種由不足100種增加到2500多種。

京郊的農民合作組織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合作的廣度不斷加大。在產業類型上,從一開始以種植業、蔬菜瓜果、養殖業為主發展到旅遊、農機、水電、科技服務各業。合作深度上也從單純的生產環節擴展到產加銷全過程。第二,創辦形式多種多樣。有農民自辦、龍頭企業帶動或合辦、農技服務部門領辦、社區合作經濟組織與農民聯辦、企事業單位與農民聯辦等。第三,利益聯結由鬆散型向緊密型發展。越來越多的合作組織以出資或合同方式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體。稅後利潤分配主要以按交易量返還為主,絕大部分返還給入社農戶。第四,治理結構和機製日益改善。大多數建立了內部管理章程和財務製度,近一半的已具有較完備的組織機構。第五,合作地域範圍逐步擴大。村內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占43.9%,鄉內占41.4%,跨縣鄉的占14.7%,隨著產業鏈的形成,在合作地域上呈現擴大的趨勢。

——大興區龐各莊西甜瓜產銷合作社主動向社員進行技術推廣服務,提供全方位優質服務。

該合作社成立於1997年,社員已達350多戶,建立了2萬多畝的綠色西甜瓜、果品、蔬菜生產基地,產品遠銷全國各地。近年來的工作成效如下:一是開展產供銷服務,保護社員利益。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收購和銷售產品;在茬口播種期提供肥料配比數據以確保安全標準;推廣紫外線轉光技術促進早熟;對生產基地進行土壤測試提高品質;及時發布市場信息等。二是以科技為支撐,不斷提高產品競爭力。以科研院所為依托將更多的實用技術成果運用到生產之中,請專家對合作社發展進行跟蹤指導,帶來新品種20多個,成功培育了航興一號太空西瓜。通過了北京市食用農產品安全認證,被農業部確定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項目示範單位。合作社自己的“樂蘋”品牌已開拓了國內外市場。三是加強教育培訓,提高社員素質。聘請6名專家定期培訓,每年培訓600多人次。四是建章立製促進合作社健康發展。完善了章程,規範了內部經營機製、決策機製和分配機製及各項管理製度。五是關心社員,發揮合作社的凝聚力。扶持本村最窮的農戶,給他們貸款種西瓜,以高於市場價收購。盡力解決社員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六是拓寬銷售渠道,開展多種經營。合作社非常重視市場開拓,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產品推銷。采取了產銷直掛、定點專供、定向服務、觀光采摘等模式。經過幾年的發展,龐各莊西甜瓜產銷合作社已經成為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典型代表。

——順義區天天康樂果品產銷合作社以“四個轉換、四個提高”帶領果農闖市場。

該合作社運用“轉換思維,提高組織化與市場化程度”模式,走出一條促進農村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發展產業化經營之路。一是轉換土地功能,變分散為集中,提高組織化程度。在當地果農渴望組織起來,抱團發展之際,由8個鎮、150個農戶、3家龍頭企業發起成立了合作社,按照“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模式發展。集合同產業種植戶,消除了惡性競爭。設置了內部管理機構,實行市場化運作。3年來已吸納分社16家,帶動1766戶農戶,涉及27518畝地。二是轉換服務形式,變輸血為造血。提高市場化運作程度,堅持民辦性與合作性,提高自我的造血功能。成立“果業聯合服務隊”,依托愛農信息驛站、協調員工作站、遠程教育培訓站,建立“三站合一”服務體係,為農民提供有償服務,探索建立風險保障機製。三是轉換科技推廣方式,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把果樹生產園地變成科技轉化基地,引進果樹優新品種300餘個,建立新品種示範園4個,注冊了“果之傑”商標,2007年為農戶每畝增收1500元。合作社長期聘請專家開展培訓,培養了57名協調員,對外開展合作與考察交流。四是轉換策略,由適應市場變為提高市場占有率。合作社的優勢在於將市場資源與生產資源優化配置,采取統一打市場策略。實施生產采購、銷售一條龍服務,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上市,與多家單位簽訂銷售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