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在美國學習、工作都很順利,本來要在美國定居,而且家人也支持他。每次打電話回家,兩位老人都說自己身體很好,心情也很愉快,他們已經習慣了沒有兒子在身邊的生活。起初,朋友相信老人的話,但慢慢地,他的良心受到了譴責。
身邊的友人,不斷有人急匆匆地回國,不是這個接到母親病危的電話,就是那個收到父親去世的消息。他們再回到美國,一說起父母便有道不盡的懊悔。這個說,真應該早點回家陪在父母身邊;那個說,假如母親還健在,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朋友越聽越心慌,他的父母還健在,可是這種幸運能維持多久呢?
他開始害怕接到國內的電話,怕聽到不好的消息。多年來,父母全力支持他求學,他也成為父母的驕傲。可自從到外地讀書開始,他和父母相守的日子屈指可數。父母日漸老去,他何曾為他們端過一杯水,煮過一頓飯?
他下定決心回國,要回到父母身邊,照顧他們的晚年生活,和他們一起享受生活。對父母而言,子女在身邊是一種幸福。對子女而言,陪伴父母走完生命的最後旅程,何嚐不是一種幸福呢?
我們不是沒有孝敬父母的心,但我們常犯的錯誤是:等有了錢一定好好孝敬他們,等買了大房子一定接他們來住,等忙過這段時間一定回家看他們……可是要知道,父母不可能站在原地等我們。
經曆過遺憾,才知道珍惜,如果沒有刻骨銘心的情感,又怎能讓我們懂得,怎能讓我們的生命如此美麗?人生的每一次遺憾,都有著無法忘懷的東西,會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產生共鳴,會陪伴我們走過生命的風風雨雨,時時刻刻。
把愛一天天延續下去
如果我們能保持淡定而寧靜的心,勇敢地麵對生活中的成敗得失,幸福就能向我們展露出燦爛的笑臉。我們隻有守住內心的淡定與寧靜,才能在茫茫的人生旅程中欣賞到美麗生動的風景。
“子欲養而親不待”,生活中,我們要用真心去愛自己的父母,就像父母那麼真摯地愛我們一樣,從每一個細微處,每一天把愛延續下去。
一位外國的明星兼導演曾經不怎麼喜歡母親,因為母親總不斷地向他要錢,隻要他一個月沒往家裏寄錢,母親就對他破口大罵。而且他越出名,母親向他索要的錢越多。
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後,他趕回故鄉奔喪,回到家裏,他還是忍不住大哭一場,想到他一直在外,沒有好好孝敬母親,雖然是“死要錢”的母親,他還是覺得虧欠母親。
辦完喪事,他正要離開家的時候,他的大哥把一個小包袱給他,說:“這是媽媽讓我一定交給你的。”
他小心地打開包袱,看到了一個存折與一封信,存折是用他的名義開戶的,竟有高額的存款。
母親在信中寫道:“在這幾個兒女當中,我最擔憂的就是你,你從小就不喜歡念書,又亂花錢,對朋友太慷慨。當你說要去打拚時,我就很擔心你會變成一個落魄的窮光蛋,因此我每月從不間斷地要你寄錢回家,一方麵可以刺激你去賺更多的錢,另一方麵也為了替你儲蓄。你給我的錢,我一毛都沒有花,你大哥一家把我養得好好的,你的錢就是你的錢,現在拿去好好利用吧!”
他看完信後,瞬間哭倒在地上,長時間站不起來……誰都知道母愛的偉大,但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母親為我們的付出,母親那溫暖的懷抱、那徹夜勞作的雙手……種種看得到的辛勞和付出,隻是母愛的一小部分而已。
一個小女孩年幼時遭到拋棄,卻沒有讓她放棄見到媽媽的願望,因為有一個信念在她年幼的心裏生根發芽,隻要把愛延續下去,媽媽就會出現。
小女孩住在偏遠的小山村,她從別人口裏得知,媽媽嫌家裏窮,拋下父女倆離家出走。爸爸隻說媽媽出了遠門。她懂事,不恨媽媽,隻是盼望媽媽早點回來。
媽媽走時,她還太小,記不住媽媽的模樣,好在媽媽留下一張照片,照片上的媽媽年輕美麗。她把這張照片藏好,想媽媽了就拿出來看看,還常對著照片呼喚媽媽,她希望媽媽聽見她的呼喚,不管離家多遠也會趕回來。
爸爸對她很好,盡量哄她開心,可是她耳邊卻總響著一句歌詞:
“沒媽的孩子像棵草……”
上小學後,有一天,老師教了一篇課文,說種子種到地裏,澆上水就會發芽,草籽種下去能長出小草,樹苗種下去能長成大樹。
她好奇地問:“老師,照片種下去,會長出媽媽來嗎?”
老師搖搖頭說:“隻有種子才會發芽,照片不是種子。”
她不相信老師的話,放學跑回家後,找出媽媽的照片,捧在手裏看了又看,然後在院裏挖了個小土坑,把照片種了下去,又小心地培好土,細心地澆了盆清水。她跪在那片新土前,虔誠地合掌祈禱:“媽媽,你快點長出來啊!”
她天天為種照片的那片地澆水,沒事的時候就望著那片地,想象著撲進媽媽懷裏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