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層次是德性與傳統的關係。作者認為,每個人天生都不是自然人,而是承載著一定的傳統的,也就是說每個人一出生就是有其特殊的道德規定性的。每個人的實踐活動都為傳統所引導,也是限製在傳統所能允許的範圍內的。傳統傳遞給每個人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屬於這種傳統的德性,也可以反過來講,維係、支撐著一種傳統的正是德性。我們可以把傳統看作是一種曆時性的實踐共同體,對其德性的踐履既是傳統得以維持下去的基本條件,也是傳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德性的缺失標誌著一種傳統已經失去了它的靈魂,同時,離開了某種特定的傳統,也就失去了德性得以踐行的實踐語境——德性終究隻能在某種傳統中生存,傳統和它的關係就像身與心的關係。
“簡要評述”
這部著作是作者最重要的作品,被認為是當代“倫理學研究的新的轉折點”,也是當代影響巨大的政治哲學和倫理學思潮——社群主義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通過這部作品對當代西方人的道德生活狀態在理論上作出了重要的反思和回應,提出了係統的德性理論,是回歸德性論上的亞裏士多德傳統的一次開創性的理論努力。
這部作品的誕生幾乎注定要引起巨大的爭議,因為作者站在亞裏士多德主義的德性論傳統的角度,對當代西方社會,大而言之是整個現代社會的道德生活狀況以及道德哲學理論,做出了徹底否定性的批判。如果這種批判是膚淺的,甚至是流於謾罵的,它就不會引起真正的重視。作者的批判之所以引起了廣泛的重視和爭議,原因就在於它是建立在作者係統的德性理論基礎上的。這部著作可謂是作者德性理論的集大成之作,雖然德性理論的直接論述隻出現在全書的最後幾章,但其無疑是貫穿全書的基本線索,立基於其上,這種批判就絕不會變成一個無根的批判。作者的德性理論是建立在對亞裏士多德主義德性論傳統的體認與追述的基礎之上的,基於這種德性論傳統的視野,作者認為當代西方人的道德生活已經支離破碎,道德爭議從根本上已不可協調,因而有必要回歸到亞裏士多德的傳統上來。正是因為有了這種主張,才有了作者對當代西方道德生活的否定性批判。
對當代社會做出深刻批評和否定性判斷的哲學家決不隻作者一人,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他們批判的基點何在,他們是基於何種理由提出的批判。作者提出批判是立基於亞裏士多德主義德性論傳統,但一種傳統總要有其承載,因此作者所呼籲的回歸亞裏士多德傳統,一定不隻是向一種理論的回歸,而是向承載著這種德性傳統的共同體生活的回歸。作者認為前現代社會普遍具有這種共同體的性質,在其中人們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善觀念,人們從其中分有對於自身的善的觀念,在此基礎之上亞裏士多德主義的德性傳統才得以存在並得到踐行。我們必須承認,作者在此對現代與前現代社會的根本區別的辨識可以說是慧眼獨具的,在何為好生活的問題上,現代社會已經很難對諸多不同意見進行很好的整合,人們已經不再具有共同的,至少是可協調的善觀念。但首先的問題是,作者對前現代社會的描述是否太過美化,前現代社會作為作者認為的共同體生活的範型,是否隻是在觀念和文化上具有共同善,也就是說在共同的善觀念下,前現代社會是否具有同樣複雜的權力關係和激烈的利益衝突?這有賴於曆史學家進行深入的考察和仔細的研究。其次,我們承認當代社會是有其問題的,我們的道德生活的確有其混亂無序的一麵,但我們除了向傳統回歸,是否還有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案?我們能否在當代道德生活狀態的基礎上開出新局麵?甚至我們還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所謂的當代道德生活的無序性是否可以做稍微正麵一點的理解?可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其看作是一種道德多元的狀況?在此基礎上我們是否可以建立起我們不同於傳統的新的道德生活?對於這種道德生活,至少有一點我們是可以預料的,那就是寬容將是其中一種重要的德性。第三,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作者所呼籲的向承載亞裏士多德主義德性傳統的共同體生活的回歸是否過於空想?當然,作者在這方麵是有其具體設想的,他希望在現代社會的邊緣建立某種類似聖?本尼迪克特的修道院的教團式的共同體,以此來保持德性生活的延續發展。但問題是,且不說這種設想有多大的實踐意義,從實際操作上講,這種類似隱修的生活在一個傳媒高度發達的時代在多大意義上是可能的呢?它能夠避免得開社會的浸染麼?我們認為這種可能性基本上是沒有的。而且,回歸傳統的口號在現實政治層麵上,尤其在當下的中國,難免成為填充官方意識形態真空的補足物。
當然,我們提出這些問題決不能否定這部作品的經典地位,正因為它給了我們思想巨大的衝擊,才會引起人們眾多的討論。它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不容忽視的。我們的確應該更加珍惜我們的傳統,但這裏的傳統決不僅僅指諸多經典,也不僅僅指儒家傳統,更不是指傳統中的糟粕,而主要是指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尚存的那些屬於傳統的生活方式,對此我們不應輕言拋棄,比如對於民間文化的保護,我們不應再將從事傳統民間文化活動納入現代生活的軌道,變成一種職業化的行為,而應盡量複原出民間文化賴以生長的生活土壤。傳統不僅是一種官方的精英的文化,而更是一種我們生長於斯的生活狀態。
(徐申)
參考文獻:
[1]〔美〕麥金太爾。德性之後[M]。龔群、戴揚毅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2]〔美〕麥金太爾。追尋美德[M]。宋繼傑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3.
[3]A。MacIntyre。After Virtue[M]。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1.
[4]C。S。Lutz。Tradition in the Ethics of Alasdair MacIntyre:Rela-tivism, Thomism, and Philosophy[M]。Lanham, Md。:Lexington Books,2004.
[5]〔美〕麥金太爾。倫理學簡史[M]。龔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