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禁欲主義僧侶更主要的還是通過把負罪感重新解釋為“罪孽”,來治療人的病症。在這裏,內在的痛苦就被轉化成了一種懲罰,而患者則成了罪人。這樣,由於人們通過救贖觀念把希望寄托於虛無的彼岸世界,所以對一切疼痛就不再抱怨了。

在文章的結束部分,尼采認為,到目前為止禁欲主義理想還沒有遇到過真正的敵手。即使是科學也治療不了人類的病態,因為它勸人放棄自己的尊嚴,同樣加深了人的自我貶低意誌。“從哥白尼時代以來,科學一直試圖消解人們早年具有的關於自身重要性的信念。它的影響恰恰有利於禁欲主義,而不是相反。”因此,對於禁欲主義者和禁欲主義僧侶來說,禁欲主義理想為他們的苦難創造了意義,使他們能夠把所有的痛苦都歸因於“罪孽”。人生必須有意義,任何一種意義都勝於毫無意義。所以,雖然禁欲主義理想是一種會帶來新的苦難和鮮血的意義,但它畢竟聊勝於無。

“簡要評述”

尼采的著作和思想一般來說被大致地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尼采的著作由於深受叔本華哲學和瓦格納悲劇藝術的影響,所以被稱之為“美學時期”或“藝術時期”;第二個階段的尼采由於開始了對叔本華和瓦格納等人悲劇思想的批判和否定,走上了相對獨立的創作,所以被稱之為“實證哲學時期”;而第三個階段的尼采則進入了完全獨立研究的創造性階段,並且由於這一階段的著作幾乎都是關於道德哲學的論述,所以被稱之為“倫理學時期”。《論道德的譜係》正是寫於“第三階段”的1887年,此時的尼采在思想上早已擺脫了對叔本華的依賴,並經過對傳統哲學進行深刻的批判和考察之後,進入了一個最富創造性的思想發展期,因此,這時候的著作也是最能代表尼采的基本立場。

尼采的成就是多方麵的,雖然他對於美學和文學等領域發展的影響也是非常地深遠,但是他的思想在20世紀乃至今天仍然具備如此深刻的穿透力,更重要的還是因為他在道德哲學方麵的成就。羅素說:“他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在倫理學方麵,其次是因為他是一個敏銳的曆史批評家。”《尼采》的作者——丹麥文學家、批評家勃蘭兌斯也基本持相同的觀點:“尼采著作中的主要內容,也是最有創建的內容是對於道德偏見問題的剖析。”但尼采在倫理學方麵的成就突出的並不是在於他的某個體係構建,而是在於他的顛覆力——對理想主義道德和基督教道德傳統的顛覆。這在當時的歐洲無疑是有如一聲驚雷劃破長空般的震撼人心。因此說,尼采雖然出身在一個基督教家庭,但他的一生卻幾乎是作為一位反叛基督、反對虛無主義的鬥士而存在。

對西方傳統文化中的理想主義道德和基督教道德進行批判和價值重估,創立一種“超人”的英雄主義道德觀,是尼采道德哲學的一個非常鮮明的主題。在思想傳承上,尼采超越了叔本華悲觀主義的生命意誌理論,創造了他自己的“權力意誌”學說。尼采認為生命的本質無非是一種赤裸的利己主義本能力量的衝動,它是生命意誌的根本。所謂生命意誌,也即是人們追求力量的增強或潛力發揮的“權力意誌”。在尼采這裏,權力意誌是支配世界和人類行為的最終動因,是超越於善惡的價值領域之外的。所以人應該自由的放縱自己的激情和意誌,不要瞻前顧後,不要受各種虛偽的道德教條的束縛。

正因為如此,尼采才會在《論道德的譜係》中毫不留情地把基督教道德斥為一種頹廢的“奴隸道德”,並宣稱良心譴責也隻不過是一種殘酷的本能。所以,也可以說,《論道德的譜係》中對西方理想主義道德傳統和基督教道德體係的批判,是尼采為了創立他自己的“權力意誌”學說所作的一項預備性工作。

尼采的道德哲學以及他探討道德哲學的方式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全方位的。甚至說,“如果我們不理解尼采,我們就無法理解20世紀西方思想的基本走向和內在精神。”這樣的判斷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在現代西方,幾乎所有重要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尼采的影響。尤其是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和一切存在主義者都把尼采看作是為他們的思想的開拓者。另外,弗洛伊德在創立精神分析學的時候也自稱從尼采的哲學中得到了啟發。而若是隻對於尼采的道德譜係學研究而言,福柯或許是其中做得相對出色的一位。尼采的思想、批判精神和風格,都給予福柯豐富的啟示。福柯繼承和發揚了尼采的譜係學方法,集中反對了有關理性規律的種種論述。甚至可以說,福柯的哲學是以尼采的譜係學為出發點的。所以,福柯本人也都承認“自己無非就是一個尼采主義者”。

在東西方哲學史上,對於尼采的評價向來就是充滿爭議的。尼采哲學以獨特的方式預示了現代西方社會中深刻的精神危機,預示了西方社會進入了價值觀念根本變化的時代。宗教信仰與科學精神是西方社會的兩大精神寄托,但是近代以來,虛無主義的宗教信仰和盲目的樂觀主義精神裏卻隱藏著一種意義上的危機。所以說,尼采作為一位“歐洲虛無主義的偉大診斷家”,他的批判性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並且,在20世紀初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期間,尼采思想的批判精神也曾深深地鼓舞了魯迅、陳獨秀等近現代許多探索中國複興之路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但是,尼采的思想以一種極端的形式來表達,也是容易讓人誤解並產生負麵的影響。尤其是他把兩種道德觀念完全對立起來,公開主張貴族道德,宣揚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的極端情緒,以及對於普遍愛的輕視等思想都是容易產生消極影響的。所以,對尼采思想的評價應該是一分為二的。

(呂茂相)

參考文獻

[1]〔德〕尼采。論道德的譜係[M]。周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2]〔德〕尼采。論道德的譜係[M]。謝地坤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3]〔德〕尼采。權力意誌[M]。張念東、淩素心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4]〔德〕尼采。看哪!這人[M]。張念東、淩素心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5]〔丹麥〕勃蘭兌斯。尼采[M]。安延明譯。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

[6]〔德〕弗倫策爾。尼采[M]。張念東、淩素心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7]〔法〕哈列維。尼采傳[M]。談蓓芳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

[8]陳鼓應。悲劇哲學家尼采[M]。北京:三聯書店。1996.

[9]周國平。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0]黃忠晶。尼采傳[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

[11]〔德〕叔本華。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石衝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12]〔美〕麥金太爾。倫理學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3]〔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4]高宣揚。當代法國哲學導論(上卷)[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15]吳增定。尼采與柏拉圖主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6]萬俊人。現代西方倫理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17]〔德〕海德格爾。尼采[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8]F。Nietzsche。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edited by K。

Ansell-Pearson, tran。by C。Diethe。Cambridge:Cambrige Univ。Pr。,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