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山中聞極峰(1 / 2)

祭龍沒有揍段承陽,四人聚起後,騎著快馬向位於帝都郊外的天極觀飛奔而去。

一路馬踏連蹄,激起朵朵泥花。

這個時候,周圍都是一片荒涼,雪也在慢慢的融化,快快斑點下,盡是一片綠油油。

瑞雪兆豐年,好兆頭。

不知程家祖輩積了多少的陰德,自王朝建立至今,中間雖有戰亂,但大的災難卻一次都沒有發生,貫穿帝國南北東西的羅浮江與倉水兩大河域,處了偶爾在暴雨的肆虐下有決堤的險情,但在朝堂的合理調度下,根本沒有給兩河有泛濫的機會。

這也是帝國能同時維持西方和北方戰事的主要原因。

當然,還有一點也要提起,那就是官道和運河。

帝國內部官道比之以往任何朝代,都有不少的優勢,從帝都通往南都及北都,南都與北都之間的官道,各大州郡之間的官道,相互交叉,加上橫貫南北的大運河,從十萬大山起至東方一線天入海的長河羅浮江,從天下第一高山拔山峰起源流經帝國整個北方至北海入海的倉水,構成了帝國內部極其便暢的交通體係,每年,帝國為了維持各大官道及江運的正常運作,投入的銀兩就是一個讓人發顫的數字。雖然如此的耗費驚人,但卻維持了帝國內部的政令通暢,南北方和東西向的物質流通。

強盛王朝的標誌是什麼,祭龍不知道,但如今的大乾王朝既能維持前線戰事的需要和官政體係的運作,還有足夠的能力和物資去應對突發的天災人禍,並且帝國內部人們安居樂業,賦稅並不重,除了個別州郡外,祭龍從未聽過有暴民作亂。

至於那個州郡,土匪雲集的地方,怎能不亂,至於帝國為何會容忍有亂民在內部作亂,祭龍怎麼也想不明白。

但,總的來說,大乾王朝的現在,絕對是一個盛世。

萬民期待的盛世。

有錢、有糧、有治世之能臣、有安邦之將帥、有視死如歸的百戰將士、有勤勞的百姓、有稱得上賢明的君主。

祭龍很是期待,再過十年,帝國將強盛到何種地步。

......

四人的目的地天極觀坐落在帝都的西南方向,陳洛山主峰的半山腰處。

騎馬近一個時辰,待段承陽等人來到時,陳洛山山腳下已是人滿為患。

天極觀,這個在帝都人們心中祈福占卦的聖地,每日前來為親人祈福的,為逝去之人上香的,也有像祭龍他們來這遊玩的,這些人彙成一股龐大的人流,緩緩的向山峰峰頂流去。

當然,這麼多的人,自然而然的彙成了一個不小的集市,屬早點吃食和香奉的最多,但其他的也有,不過少而已。

四人對這裏很是熟悉,輕車熟路的找到了寄存馬車的地方,而後隨著人流向山頂走去。

實際上,天極觀這個時間段來這裏,並不能欣賞到其周圍的自然風光,倒是人文景物多了些。

四人有說有笑,上山的路上倒也不無聊。

......

《地質遊談》一書上有言曰:天下四方,道演四極,扼守鴻宇,紫陽安泰。這句話正是說的天下四觀。

這本書成書於千年前,作者不知是誰,書上僅僅寫著無名。當年這本書剛剛寫成之時,估計並不受到當時之人的重視,但幸虧有心人,把這本書刻摹了幾份,至於其原本,可能早已埋沒在曆史的風塵中。

《地質遊談》成書於千年前,四觀建造之日恐怕也是,光陰似水,衝走了多少浮華,唯有高高崇山上的巨石道觀,還在流年激流中,巋然聳立。

天下四觀,北有定青浮雲觀,南有教化撫波觀,中有安泰天極觀,東有宣威肅順觀。觀中分別供奉的是大德順極青化天君,大昭顯隆文定天君,大寶安佑慈陽天君,大威戈奉征羅天君。

四觀傳承千年,香火旺盛,代代有續,後大乾王朝開國太祖曾在此舉行告天儀式,天極觀三個大字也是出自太祖之手,這讓本來飄塵於世外的道觀多了絲政治氣息。

後帝國皇帝在天極觀舉辦過數次告天儀式,給天極觀增加了不少的端重氣象。

而實際上,天下四觀,除天極觀外,其他三觀經受千年風雨,神秘滄桑的濃厚氛圍,成為天下人們心中的安詳之地,觀中寄托了不少有心人的哀思,已是公認的聖地之一。

四人自然不敢在此太過的造次,雖然一路嬉鬧,但也沒有失當之處。

天極觀地處的位置不可謂不高,台階幾近數千步,每次告天儀式,皇帝與天極觀的觀主一起登上天極觀,隨之的是太子,祭祀,百官文武等等等等,若加上護衛,幾近千餘人,這自然需要偌大的場地,但天極觀當初建立時,可能並沒有想過此觀竟然會成為政治上的象征,所以並沒有預留太大的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