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蘇幕遮擺起了形意中的三體式,但是腳下不停與秦知魚轉起圈,這裏是山坡一處較為平緩的地方,但是地麵上也有一些不平之處。蘇幕遮腳踩著一處高點,頓時感覺力有不逮。
秦知魚抓住蘇幕遮這一瞬的破綻,欺身上前,進步衝拳。蘇幕遮本身就有些重心不穩,哪裏來得及在格擋出擊,也算聰明,直接後腿彎曲半跪在地上,躲過這一拳,然後就想著後腿上前,抬肘打個八極拳中的頂肘。可秦知魚看也不看,抬腳對著蘇幕遮的膝蓋一踢,蘇幕遮的肘子剛擺起個樣子,就側翻在地上了。
這麼打可是有講究的,以前老拳師說過一句話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句話可以分三種情況看待,第一種,我功夫比你好,反應比你快,我根本就不用去格擋你打的,直接打我的就能破你的招。第二種,就是先求不敗,再求敗人,自己護好,立於不敗之地,身體要害部位都防護好,隻要你這一拳打了我這個地方,我就能擋下,不打這裏,隨你打天打地打空氣。第三種就是需要拳師自己的觀察反應了,打拳先欺心,有時以言語欺人,有時故意買個破綻,設個套子讓你鑽,可你不搭理他,人家故意一拳打出放出空門,你若是搭上這拳進打對方胸膛,人家就能一套拳法跟練拳一樣招呼到你的身上,可你要是不管這拳,用詠春的小踢腿,一腳蹬人家的膝蓋,就把人家這套子給破了。
秦知魚若有所思的看著從地上爬起來的蘇幕遮,蘇幕遮這十幾年來,功夫一直沒落下,每天都在練,按理說,不應該這麼簡單兩下就被秦知魚打倒在地上,而且蘇幕遮深得師父陳年生的真傳八卦四方推手,對各門各派的武術都有所涉獵,看他能以形意三體式起手,接出八極拳的頂肘就知道,蘇幕遮的腦子也很靈活,那問題就是出在兩個方麵了。第一,就是經驗,對敵經驗不足,這對於蘇幕遮來說,其實是個很小的問題,畢竟陳年生是幾乎將自己的畢生所學都傳授給了蘇幕遮,自己對年以來對於戰鬥的理解,其實也都傳授給了蘇幕遮。但是蘇幕遮幾乎沒有與人動過手,這些戰鬥的經驗隻是深埋在自己的記憶中,需要通過不斷的戰鬥來喚醒這部分記憶,所以陳年生老人,專程來NJ與秦知魚知會一聲,讓秦知魚與蘇幕遮多多搭手。也是讓這些記憶變成蘇幕遮的身體本能。這就是蘇幕遮的第二個方麵的問題了,身體本能。武林有句老話,叫打人三不知,其一叫外人看了不知如何打,形意拳的前輩們曾說過,打人如親嘴,功夫高手與人對戰時,會一步一步與人靠近,貼身近打,身貼身,動作都被身體擋住,外人自然看了也不知道。其二叫被打的人不知為何被打,這是因為兩人貼身近打,動作都是極其快速的,而決勝往往就在那麼一招半式,被打的人根本反應不及。其三就是打人也不知自己怎麼打的。這就是一個身體的本能反應,科學研究表明,從你視網膜接收到視覺信息,反饋給大腦神經,再由大腦神經發令給身體動作,是遠遠慢於通過脊柱的神經反應的身體本能反應。練拳就是要將招式練到身體裏,不需要再去想自己要用什麼招式來擋別人的招式再去反擊別人,而是通過身體的本能,直接擊打出去。
蘇幕遮練了這麼多年的拳,但是並沒有將練拳與戰鬥放到一起,要說這些招式也幾乎都印在了蘇幕遮的腦海中,成為他身體的本能,但是戰鬥的時候,他還是習慣性的想一想,這就是他每次與人對戰時,都會慢上一步的原因。
秦知魚自小練習詠春拳,詠春拳與形意拳早期的心意拳相似,都是打法就是練法,技擊性非常的強,加上在道上打拚那麼多年,經曆過生死,詠春的一招一式都刻進骨子裏了,對於蘇幕遮的問題一想也就明白了。於是又與蘇幕遮將這些道理講述了一番。蘇幕遮對於功夫的,幾次與李哥的搭手,加上與師姐的動手,心裏也有所感悟,此時師姐給自己將其中道理講明,自然是撥開雲霧見明月。當下默默閉上眼睛,仔細感悟,時不時的手上還做幾個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