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第二次碰到的大牛市發生在1972年,當時他作出的決定是拋掉手中的大部分股票。
當時的美國股市十分高漲,幾乎所有基金公司都把資金集中投資在市值規模大、聲名顯赫的成長股上,如施樂公司、柯達公司、寶麗來公司、雅芳公司、德克薩斯儀器公司等,它們被稱為“漂亮50股”,平均市盈率高達80多倍。
看到這種情形,巴菲特醉心於逆勢操作。當時伯克希爾公司證券組合中有1億多美元的股票和債券,他大量拋出股票、買進債券,到最後投在股票上的資金隻占16%,而購買債券的資金卻高達84%。
僅僅是到1973年,道·瓊斯工業指數就開始大幅度回落,“漂亮50股”大幅度下跌。1974年10月,道·瓊斯工業指數從原來的1000點狂跌到580點,幾乎所有股票的價格都是個位數,市場籠罩著悲觀氣氛。可是就在這時候巴菲特說他非常高興,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覺得我就像一個非常好色的小夥子來到了女兒國,投資的時候到了。”毫無疑問,讀者知道他下一步采取的措施是什麼了。
巴菲特第三次碰到的大牛市發生在1999年,當時他作出的決定是避開最熱門的網絡科技股。
當時的背景是,美國股市中的高科技股和網絡股非常瘋狂,1999年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21%,從1995年以來已經上漲了150%。巴菲特因為不懂高科技股和網絡股業務,所以堅決拒絕投資這類股票,當年的投資業績因此虧損了20%。這一進一出相差41%,從而出現了他40多年來投資業績最差的一年。
在這種全民瘋狂炒作高科技股和網絡股的背景下,巴菲特依然逆勢操作,不但沒有追漲高科技股和網絡股,而是死死守住可口可樂公司、美國運通公司、吉列公司等傳統行業股票。
他在伯克希爾公司1999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當年該公司的股票投資組合幾乎沒有任何變動。雖然當年伯克希爾公司重倉持有的幾隻股票十分令人失望,但他依然認為這些企業擁有十分出眾的競爭優勢並且這種優勢能夠長期得到保持,最終必定能取得良好投資業績。
果然不出所料,在接下來的高科技股和網絡股泡沫退去後,巴菲特擁有的這些股票的優良質地逐漸顯現出來——2000年、2001年、2003年美國股市分別大跌9.1%、11.9%、22.1%,累計跌幅超過一半,而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業績卻上升了30%以上,一進一出超過80%。
[啟示錄]
逆勢操作是一個簡單道理,可是要做到這一點卻非常不容易。正如巴菲特所說,沒有什麼比參加一場大牛市更令人振奮的了,但不幸的是股價不可能無限期超出公司本身價值,頭腦清醒是非常有必要的。
§§31 長線投資,長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