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謹慎自然有它的道理(2 / 2)

有意思的是,紐約市有家熟食店幹脆把一種三明治以巴菲特命名,菜單上注明是“奧瑪哈聖賢”。這就是巴菲特最喜歡吃的麵包中間夾一塊煎雞蛋,上麵放一塊燒牛肉,然後再塗一層蛋黃醬的那種三明治。

巴菲特在美國佛羅裏達大學演講時說,投資上他最大的失誤不是做了什麼而是沒有做什麼,因為他的小心謹慎和猶豫不決,錯過了能夠賺取幾十億美元的投資機會。究其原因就在於他從來不去碰那些自己不懂的生意,而是專門關注那些自己能夠理解的生意。這方麵比較典型的是伯克希爾公司錯過了從微軟公司身上賺大錢的機會,但這沒什麼可遺憾的,因為他一開始就不懂微軟公司的業務。

他認為,每個人都有過失敗經曆,總是沉溺於對過去的回憶中既改變不了現實又毫無意義,因為每個人隻能活在現在。也許你確實可以從你過去所犯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但歸根到底你還是要堅持小心翼翼地隻做你自己懂的生意,避免在自己的能力圈範圍外投資。

那麼怎樣才能小心翼翼呢?他介紹說,當你在做出投資決策時不妨對著鏡子問問自己:我以每股××美元的價格買入××股票的理由是什麼?這種買入理由必須充分,否則就不能買,這才能證明你的投資行為是理性的。如果你隻是在晚會上聽到別人提起過這個股票如何如何好,這樣的理由就遠遠不充分;也不能僅僅從一些技術指標上去加以判斷如成交量、每股盈利或其他方麵。

應該說,巴菲特的這種投資策略與普通散戶買賣股票的要求還是有所不同的,即使與其他私募基金公司的投資策略相比也會有所不同。例如,私募基金的投資策略通常是針對那些經營業績不佳的企業買斷股權,然後通過高額獎勵措施激勵派駐在該公司的經營團隊使其充滿強烈熱情和衝勁,然後希望通過短短的幾年(通常是2~6年)營運走上軌道,最終轉手賣出,從而從中獲利。

而伯克希爾公司收購企業的目的是長期持有,雖然有時候也會轉手出賣,但這主要是為短期資金找出路而采取的一種“財務投資”,並不是真正的“事業投資”。明白了這一點,讀者就比較容易理解巴菲特的投資思維為什麼要“不熟不做”了,因為這裏不允許有任何賭博行為。

[啟示錄]

隻做自己熟悉的事理由很簡單,那就是你做這件事的成功率會更高。但偏偏這樣一個簡單道理許多投資者記不住或做不到,僅僅因為一句道聽途說,他們就會把資金砸向完全不了解的股票,這無疑是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