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平時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們喜歡簡單的企業。”實際上,他的意思是說伯克希爾公司喜歡投資的股票,通常都是那些產品變化不大、競爭優勢明顯的上市公司。可以為此佐證的是,伯克希爾公司旗下那麼多子公司中沒有哪一個是從事研究和開發工作的。
說到這裏,許多讀者會抬杠說,巴菲特回避網絡科技股是因為他對該行業不熟悉;可是如果要說熟悉,他最熟悉的行業莫過於紡織業,要知道,伯克希爾公司最早就是一家紡織廠。然而不用多說現在的伯克希爾公司早就退出了紡織業,這又是為什麼呢?
許多人認為,巴菲特強調自己投資業務簡單的行業、而不是他看不懂的高科技網絡企業,讓許多讀者上了當。
他們指出,全球投資界因為聽信了巴菲特的這句話,以為每個人隻要專注於投資某個自己熟悉的行業就可以了,結果把自己的投資行為活生生地變成投機行為——理論上講,每個行業都有部分投資者是對它熟悉的;而毋庸置疑,在那些已經成為明日黃花的產業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投資者原來是以為自己熟悉這個行業而進入的,結果投資不成便隻好做波段,最終沉入水底,這是巴菲特的“誤導”造成的。
其實,這樣來理解巴菲特隻投資業務簡單、熟悉的行業,實在是一種誤解。巴菲特確實這樣說過,但同時也強調該股票要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如果隻具備前者不具備後者,這種投資風險是很大的。
概括起來說:投資者在進入股票行業時,在自己熟悉的行業和不熟悉的行業中,要選擇熟悉的行業(熟悉就意味著業務簡單。同樣一項業務,如果投資者A對它很熟悉,就會認為這項業務是“簡單”的;相反如果投資者B對它不熟悉,就會認為它很“複雜”。舉個不很恰當的例子來說,對於電腦專業人員來說,組裝電腦是很容易的;而對於電腦盲來說,你叫他開、關一下電腦他也不一定搞得清按哪個鍵);在自己熟悉的行業中,要選擇競爭優勢明顯的企業。
所以你可以看到,伯克希爾公司雖然涉及的投資領域非常多,可是巴菲特對這些投資領域是如何運作的都非常清楚,包括盈利、費用、現金流、勞工關係、價格靈活性、資本需求、資金分配和運用狀況等方麵。這些投資領域對巴菲特來說是簡單的,而對其他投資者來說很可能就是複雜的甚至從來沒有聽說過。
[啟示錄]
投資不是玩遊戲,不必追求太刺激。越是業務簡單、產品單一、發展穩定的企業,未來的可控因素就越多。俗話說“平凡中見偉大”,許多超乎尋常的投資業績都是在普通行業、普通股票身上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