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動人,以事業留人(2 / 2)

而巴菲特批評人的時候卻總是泛泛而談,一帶而過,讓別人去對號入座。這樣他既不得罪人,又起到了某種警戒作用。這種高超的管理藝術實在值得全世界的企業領導人學習借鑒。

為了適合管理這些明星經理人,巴菲特采取了與眾不同的管理方式,簡單地說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讓他們享有充分的自主權。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9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伯克希爾公司和他們之間並沒有簽訂任何合同,所以他們不需要受合約限製。他們之所以辛勤工作,完全是因為他們熱愛自己的事業,而巴菲特也隻是要求他們對這些事業完全負責。為此,他們不需要到伯克希爾公司總部彙報工作,也不需要編製年度預算送總部核準,在費用開支方麵也沒有任何繁雜規定。巴菲特對他們的要求簡簡單單一句話:那就是把這家企業當作自己家中祖傳百年的事業一樣對待就行。

而實際上,巴菲特自己又何嚐不是這樣呢?他同樣早就不需要為了金錢而工作,同樣不喜歡向別人彙報工作(平時他的投資決策除了會向合夥人查理·芒格透露一點外,基本上不會告訴其他任何人);他之所以熱愛這份工作,主要也是有一種成就感,並且他非常樂意與那些明星經理人一起工作。除此以外,還真的想不出有別的原因。

所以他說,他和查理·芒格與這些經理人之間保持的是一種互動模式,簡單說就是“試著盡量站在對方的立場為大家設想。”這種將心比心、惺惺相惜,也讓旗下的那些明星經理人很容易產生共鳴、很容易有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感覺和衝動。

有了這樣的感情基礎和事業基礎,巴菲特管理伯克希爾公司旗下70多個企業集團的那麼多經理人就顯得很輕鬆了。

他在伯克希爾公司1995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當有人問他一個人到底可以應付多少經理人時他回答說,如果這個經理人是酸檸檬,那麼管這樣一個就夠嗆了;相反,要是他麵對的是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現在的那幫經理人,那麼這個數目就沒有任何限製。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看出,為什麼伯克希爾公司在購並企業時,巴菲特要特別注重考察該公司管理層了。

[啟示錄]

巴菲特以情動人、以事業留人的管理技巧,深得日本通用電氣公司托尼·尼克裏、國際飛安公司尤特斯奇、內布拉斯加家具中心歐文·布拉姆金、斯科特·費策公司拉爾夫·舒伊等人的高度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