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容易看出,巴菲特考慮問題的著眼點還是經營業績,並不是控股不控股的問題。明白了這一點就知道,為什麼伯克希爾公司下麵有那麼多直接控股公司、更有那麼多間接控股公司了。
應該說,巴菲特的觀點很實在,也很實惠,因為歸根到底效益(內在價值及其增長)是硬道理。
具體地說,伯克希爾公司1978年根據持有安可保險公司的股權比重分配到的利潤約為610萬美元,可是由於間接持股的會計核算方式不同,最終反映在伯克希爾公司賬麵上的利潤隻是前者的18%左右,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歸根到底,應該是你的盈利分配無論在你的賬麵上還是對方的賬麵上,最終仍然是你的。
巴菲特心平氣和地說,剩下的82%利潤雖然暫時在伯克希爾公司賬麵上看不到,但歸根到底仍然是屬於伯克希爾公司的。甚至,這時候不分配比分配更好。因為這些資金保留在安可保險公司賬麵上將來能夠為股東創造更多的價值,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巴菲特認為,伯克希爾公司並不反對100%持有子公司所賺取的利潤,關鍵是看這些資金放在誰的手裏能夠創造出更高的業績回報來。如果其他公司的投資回報率超過伯克希爾公司,那麼伯克希爾公司寧願它們不要分配;同樣的道理,如果伯克希爾公司1美元所創造的投資業績超過1美元,那麼也是不主張馬上就分配給股東的,而這正是伯克希爾公司股票內在價值不斷提高、價格不斷攀升的主要原因。
根據這樣的理論,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要淡化股票價格的概念。
他在伯克希爾公司1997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對於已經擁有卻不準備賣出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的投資者來說,用不著過於關注股票價格的高低變化。因為無論價格如何變化,伯克希爾公司都會幫助股東“自動賺錢”。伯克希爾公司把自己所賺的利潤重新投資於其他事業和股票尤其是回購股份,會比投資者個人買賣股票獲得的投資回報率更高。
實踐證明,在過去的幾年中可口可樂公司、華盛頓郵報公司、富國銀行等都以非常低的價格大量回購股票,創造的業績回報比現在用較高的價格進行投資要有利得多。
不用說,巴菲特這裏所指的持有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的投資者,他們同樣是一群“間接持股”者,他們和伯克希爾公司間接持有其他公司股票、由其他公司為伯克希爾公司創造較高的業績回報道理是一樣的。
[啟示錄]
考慮投資項目時最關鍵的是兩點:一是投資風險大小,二是業績回報率高低,而至於直接控股還是間接控股問題不大。巴菲特認為,如果間接控股的業績回報比直接控股更高,他會毫無疑問選擇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