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重若輕,還有點隨心所欲(2 / 2)

經巴菲特這麼一說,好像企業購並確實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至少不應該是一件很難的事。

他舉例說,美國近年來非常流行擁有私人飛機,可是私人擁有飛機畢竟開銷很大,並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得起的,這樣購買飛機的一部分所有權、擁有該飛機的一部分飛行計劃和路線就變得很實際了。4年前巴菲特也給他的家庭在企業主管飛行公司(Executive Jet)購買了一架飛機的四分之一所有權,這樣巴菲特就有機會親身體驗該公司的服務,親眼看到這些年來該公司的迅速發展。4年過去後,伯克希爾公司在購並該企業時,巴菲特不需要去該公司總部考察,僅僅通過一些經營數據就能敲定購並計劃。

巴菲特說,有家製鞋公司的創始人去世了,他的女婿委托高盛公司出售該公司。有一次,巴菲特和他在高盛公司的一個朋友一起打高爾夫球,朋友提起了這件事,巴菲特就叫這位朋友給對方打電話。電話接通後,巴菲特用5分鍾時間就談成了這樁生意,因為他基本了解製鞋業務,並且覺得可以買。質的方麵確定後,接下來就是談價格。巴菲特的風格是談判的時候不繞什麼圈子,一口價,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隻要價格合適他就會買下來,即使交易不成功他也一樣快樂,因為他並沒有在其中投入多少精力,沒什麼可後悔的,後麵的機會有的是。

抱著這樣的心態,巴菲特做事當然就輕鬆多了。可是這在其他人卻是很難做到的。因為歸根到底,購買企業實際上就是購買這家企業的內在價值,換句話說就是這家企業在未來的壽命中可以產生的現金的折現值。顯而易見,這家企業的未來壽命是很難確定的,即使確定了幾年壽命,它能產生多少現金流量、采用怎樣的折現率等等也很難計算出來。

巴菲特認為,這種內在價值隻能是一種估計值,既然這樣那就沒有必要精確計算出來,關鍵是能確定它在怎樣的一個區間內,同時留有足夠的安全邊際就行了。要做到這一點,經驗是非常重要的。而巴菲特的投資經驗非常豐富,這方麵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也是其他人望塵莫及的,這從伯克希爾公司上百次購並活動中就可以看出來。

巴菲特的主要合夥人查理·芒格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他說,巴菲特常常提到現金流量,可是我卻從來沒有看到過他做過什麼計算。

憑什麼?就憑巴菲特豐富的經驗和睿智的頭腦,以及安全邊際。有了足夠的安全邊際,即使判斷失誤,損失也會減小到最低程度的。

[啟示錄]

巴菲特購並某家企業的決策時間往往隻有幾分鍾,這看起來有點像玩兒似的,而實際上這是他的舉重若輕。短短幾分鍾他就能從質和量兩方麵做出大致判斷,這是一般人不能做也做不到的。

§§14 免費使用保險浮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