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一見鍾情也有死纏爛打(2 / 2)

2008年,伯克希爾公司投資4.5億美元收購了Marmon集團公司60%的股權,並且可以在以後的6年裏獲得該公司的全部收益。

美國高盛集團公司投資銀行家拜倫·特羅特(Byron Trott)向巴菲特推薦這個信息後,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基於對拜倫·特羅特和傑伊·普裏茨克的百分之百信任,一見鍾情,很快就達成協議。

巴菲特特別強調說,伯克希爾公司僅僅根據Marmon集團公司的財務報表,既沒有查賬,也沒有聘請顧問,就達成了這個價格。因為他相信死去的傑伊·普裏茨克及其家族的良好信譽;並且對方也相信,無論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金融市場如何混亂,伯克希爾公司都會說到做到的。

關於死纏爛打的故事也有許多。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5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伯克希爾公司當年收購了美國猶他州最大的家具店威利家具公司(R。C。Willey)。多年以來,巴菲特的好友通器(Irv Blumkin)一直在向巴菲特提到這家公司,說它的競爭力如何如何強大;與此同時,通器也不斷告訴這家公司總裁比爾·兒同(Bill Child),說他的家族與伯克希爾公司的合作是多麼令人愉快雲雲。初看起來,活像是一位撮合人家婚姻的媒婆。

1954年,比爾·兒同從他的嶽父手中接下該家具公司時年銷售額隻有25萬美元,可是正是從這個基礎上開始,比爾·兒同相信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所以他在兄弟的協助下把公司業務發展得蒸蒸日上,1995年的銷售額高達2.57億美元,在美國猶他州擁有5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

更為巴菲特欣賞的是,威利家具公司與內布拉斯加家具中心一樣,除了經營家具以外同時還經營小家電、電子信息、地毯等商品,而且這兩家公司的營業額也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威利家具公司有五六家分店,而內布拉斯加家具中心的營業收入則全部來自奧瑪哈的一家總店,如此而已。

功夫不負有心人。就這樣,時間很快到了1995年,比爾·兒同對通器說,他自己和公司其他股東從資產稅負、分散風險方麵考慮的確有意向出售該公司股份了。

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多了。比爾·兒同給巴菲特提供了一些經營數據,而巴菲特則回信表態他對該公司有多少內在價值的看法,兩人很快就達成價格協議,到1995年中整個購並案順利完成。

[啟示錄]

靠朋友介紹促成購並項目和姻緣一樣需要緣分。有的是一見鍾情,雙方一拍即合;有的是好事多磨,“死纏爛打”也能成功。兩者沒有高低之分,結果顯然是一樣的:購並成為現實,夢想最終成真!

§§13 靠個人魅力贏得購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