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短期資金找到有效出路(2 / 2)

談到這裏,巴菲特又附帶嘲笑了一下“市場效率理論”。他說,這些年來美國證券投資領域中市場效率理論非常熱門,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在學術圈內被奉為聖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市場效率理論認為,股票市場上的所有公開信息都已經反映在股價變動之上了,也就是說市場永遠是正確的,它永遠知道所有的事情。用老百姓更容易理解的話來說就是,股民如果要想取得超額投資回報今後將會越來越難。因為隨著市場信息的越來越公開化,每位投資者的投資業績也將越來越趨於平均化。

巴菲特對這種理論從來不屑一顧。他說,無論是他的老師格雷厄姆創辦的格雷厄姆·紐曼公司還是他自己創辦的巴菲特有限公司、伯克希爾公司,它們之所以會連續60多年取得超過股市平均投資回報率的業績,這本身就表明市場有效理論是那麼的不攻自破。

就以股票套利為例,巴菲特的研究表明,1926年到1956年間雖然經曆了1929年到1932年的經濟大蕭條,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股票套利年平均投資回報率仍然高達20%。而他在1956年成立巴菲特有限公司後直到現在(1988年),股票套利的投資回報率有多高雖然沒有仔細計算過,但估計也不會低於20%。

所以巴菲特認為,股票套利是短期資金的一條有效出路,他自己的經曆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過去的63年中(1926年到1988年),美國股市的年平均投資回報率(包括分紅在內)大約隻有10%,而股票套利的回報率卻可以高達20%。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如果當初同樣是投資1000美元的話,前者在63年後隻能得到40.5萬美元,後者卻可以變成9700萬美元,相當於前者的240倍!

談到這裏必須補充一句,股票套利行為需要具有高超的技巧,並不是普通投資者所擅長的。巴菲特也同樣承認這一點。

他在伯克希爾公司1989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套利投資是短期資金的替代去處,有時我們手頭上沒有太多的現金,就算是有我們也寧願選擇不參與套利,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最近這些企業活動實在是沒有太大的經濟意義……隻有當我們覺得勝算頗大時,才會考慮進場。”

[啟示錄]

套利在巴菲特的投資業績回報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他依然堅持安全邊際原則不動搖。隻有當他覺得這筆套利有比較大的獲利、風險又相對較小時才會大手筆地投入,這是普通投資者不具備的條件。

§§10 發行AB股打壓假冒偽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