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認為,保險公司隻要對未來的保險業務預測準確,就不愁沒有豐厚回報。早在20世紀60年代伯克希爾公司開展再保險業務時,巴菲特就經過簡單計算認為當時的海險賠率(單位賠償金的價格)為3%太高了,對於航空業務來說隻要能達到1%的賠率就應該有利可圖。
一個有趣的故事是,國家產險公司創始人傑克·瑞格瓦爾特第一次見到巴菲特時,巴菲特還是個20歲左右的小夥子。
當時,巴菲特正在為籌集10萬美元資金創辦巴菲特有限公司而奔波,傑克·瑞格瓦爾特得知後願意掏1萬美元給他做投資,可是巴菲特卻說,你這樣有錢,幹脆投資5萬美元得了。這時候輪到傑克·瑞格瓦爾特不願意了。他想,麵對這樣一個年輕狂妄的小夥子,我怎麼敢把5萬美元交給他管理呢?最後,他幹脆取回了原來的1萬美元,一分錢也沒投。
他多少有些遺憾地說,如果當時真能像他說的那樣投入5萬美元,那麼20年之後自己就能得到200萬美元的稅後收入了。
他說,雖然自己這些年來井井有條地管理著國家產險公司,而且經營業績也很不錯,可是仍然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投資回報率。
後來,正是傑克·瑞格瓦爾特把國家產險公司出售給了巴菲特。在此以前,巴菲特就非常看好這家公司,並且認為傑克·瑞格瓦爾特是一個非常有頭腦的人,從各方麵看,國家產險公司都非常符合巴菲特的收購原則。
保險業務在巴菲特的成功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直到今天,伯克希爾公司的最大業務仍然是保險,包括財產險和事故險。在淨保費收入方麵,國家產險公司已經成為美國十大保險商之一,同時也是全球資本最為雄厚的保險商之一。
不過也應當看到,盡管保險業務的目的在於補償風險,不過這種業務本身就存在著相當大的風險。即使是巴菲特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經常出現各種各樣的失誤,這就是本文開頭他闡述的內容。
與眾不同的是,巴菲特在保險業宏觀把握方麵有著獨到之處,盡管伯克希爾公司同樣承受著巨大的潛在保險債務,可是每次總能化險為夷,包括2001年遭遇“9·11”恐怖襲擊、公司遭受22.75億美元損失的背景下,伯克希爾公司的股價都沒有下跌。
[啟示錄]
巴菲特認為,保險業務的高利潤是不正常的,而事實上保險業務又的確是高利潤的。雖然他也經常判斷失誤,可是憑著對這個行業的足夠了解,保險業務最終支撐起了伯克希爾公司帝國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