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水調歌頭(落日與湖水)(1 / 1)

題嶽陽樓圖〔一〕

落日與湖水,終古嶽陽城。登臨半是遷客〔二〕,曆曆數題名。欲問遺蹤何處,但見微波木葉〔三〕,幾簇打魚罾〔四〕。多少別離恨,哀雁下前汀。

忽宜雨,旋宜月,更宜晴〔五〕。人間無數金碧〔六〕,未許著空明。淡墨生綃譜就〔七〕,待倩橫拖一筆〔八〕,帶出九疑青〔九〕。仿佛瀟湘夜,鼓瑟舊精靈〔一○〕。

〔一〕嶽陽樓:著名古城樓,相傳三國吳魯肅於此建閱兵台,唐開元四年(716)中書令張說謫守巴陵,即於閱兵台基礎上建此樓。宋慶曆五年(1045)滕子京守巴陵時重修,範仲淹撰《嶽陽樓記》,遂使此樓名益著。後迭有興廢。

〔二〕遷客:遭貶被放之人。範仲淹《嶽陽樓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

〔三〕微波木葉:《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四〕罾:捕魚之網,形似仰傘,以木棍或竹竿為支架。

〔五〕忽宜雨,旋宜月,更宜晴:濃縮《嶽陽樓記》中“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至“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一節文字。

〔六〕金碧: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又,泥金勾勒宮室樓閣居多,故“金碧”含富麗氣息,下文乃以“空明”對應之。

〔七〕生綃:未漂煮過的絲織品,古代多用以作畫。

〔八〕倩:通誌堂本作“俏”,應為誤植,據張純修刻本等改。

〔九〕九疑,亦作“九嶷”,即九嶷山,在湖南寧遠南。

〔一○〕仿佛瀟湘夜,鼓瑟舊精靈:屈原《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錢起據此敷衍《省試湘靈鼓瑟》:“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苦調淒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賞析】中國文藝傳統中曆來有詩畫一體之說,題畫也即成為詩詞寫作一大宗,至清代而言誌述情傳統尤其向前大大推進一步。諸如今釋澹歸“題骷髏圖”詞、鄭燮等揚州八怪自題畫詩詞、大量題羅聘《鬼趣圖》之詩詞等等,其內蘊皆超邁前朝,拓開了全新局麵。在諸多題畫佳作中,納蘭這一首並不顯得怎樣突出,中規中矩而已。但在納蘭詞中,筆致奇麗而又滿含其特有的幽怨者,這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詞開篇即抓住落日、湖水兩大明顯特征。落日者,“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也;湖水者,“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也。二者誠為“嶽陽樓之大觀”,由此亦引出“終古嶽陽城”一句,即接上悠遠的人文脈絡。“登臨”以下數句抒發懷古幽情,全用虛寫,其“別離”二字稍嫌浮泛,至“哀雁下前汀”以景結之則含不盡之意。過片以排比句法隱括《嶽陽樓記》大段文章,上承前文而即轉入題畫主旨。“空明”二字即讚畫技超逸,亦讚洞庭景觀,一筆雙寫,頗饒匠心。“淡墨”二句實寫作畫程序,“帶出”一句則虛寫情境,虛實銜接甚妙。煞拍以《楚辭》及《湘靈鼓瑟》詩作結,點綴以“仿佛”二字,則題畫之意豁然,極得體。

撰寫這一本篇幅不大的《納蘭詞選》,選目方麵其實很費腦筋。單就藝術魅力與水準,未入選者其實也有不少勝於本篇的,然而同一基調的作品選得過多,無論對編者抑或讀者,恐怕都會生出“膩”的感覺。最終選擇此篇,很大程度上是看中它的“新鮮感”,以及“顧見全人”,展示納蘭多層次的心靈世界、藝術手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