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校園“文青”就是要這樣寫1(3 / 3)

除了整體問題(知識麵有限,基本功不紮實,風格、題材單一,人文氣息淡薄,急於求成等)外,還有不少“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現象。有些校園寫作者,能力原本一般,一味追名逐利,不認真讀書與練筆,隻管胡編亂造、遊戲文字,四處尋找發表及獲獎機會,自費出書,進了大學;在大學又是混學分、混文憑;好不容易熬到畢業,純粹是從升學、就業的利益出發。還有不少人,其父母或親戚在有關文化、新聞、出版部門工作,利用傳媒炒作,大肆宣傳與吹噓,“神童”、“天才”滿天飛,尤勿可取。

從中學到大學,前些年整個校園文學的產生、發展與輝煌,原因是多方麵的:①成人文壇空前繁榮的帶動,與文化教育事業的興旺發達;②國家政局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給文藝活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環境條件;而日新月異、翻天覆地的現實生活,又給校園寫作者們奉獻了豐富的題材來源;③眾多文學或綜合性報刊的創辦,麵向學生的欄目增多,征文、評獎活動此起彼伏,為大家提供了許多發表習作的園地與表現才華的機會,這反過來又推動了新聞出版業的發展。

但總而言之,由於整體或自身原因,大部分中學文學愛好者被保送進大學後,便“江郎才盡”、“泯然眾人”,也便很正常了。一個被保送到人民大學的“小童話作家”,風格依然照舊,水平仍無進步,“作品”難以卒讀。一個在北師大中文係學習的湘籍老資格特招生,在中學時文章寫得相當漂亮,質樸清純、情真意切,散發著泥土芬芳;可進大學後,則反常地文思枯竭,連信也寫得錯字連篇、文句不通。幾年前他畢了業,進入北京某報刊做編輯,據說成績也並不怎麼出色。上海某大學新聞係的一個知名“校園詩人”,倒還在不停地發作品,一些報刊上亦時見其“佳作”,文字倒還挺美,但無非是風花雪月、男女思戀、個人情緒,其內容、風格、質量隻能“在原地踏步踏”,沒法再提高與完善了。

大學校園文學是中學校園文學的繼續,故程度不等地存在著種種中學校園文學的“痼疾”。如果說中學校園文學還屬於百分之百的“校園文學”範疇,大學校園文學便該是由“校園文學”走向“成人文學”的過渡時期了。校園寫作者們應在自己的才能、功底、思想、個性、知識麵及作品的文筆、主題、風格、題材、體裁等方麵有較大突破才行。事實上,大學校園文學也的確具有這種“兩棲”性。

真正活躍在大學文壇的寫作者,不再以過去的中學“校園詩人”為主體,倒是那些知識麵較廣、基本功較紮實、體裁及風格較全麵的人。上個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陳建功、黃蓓佳、陳世旭、閻真、池莉、方方、韓少功、張煒、賈平凹、聶鑫森等人分別入了北大、武大、湖南師大、煙台師院、西北大學諸校;80年代中、後期,海子、西川、戈麥、駱一禾、蘇童、餘華、格非、陳染、林白、邱華棟、洪燭、薑豐、葉兆言、於堅等人分別入了北大、北師大、武大、複旦、南大、雲南大學諸校。而90年代至今仍在大學文壇上堅持寫作的,如北大的西渡、臧棣、餘傑、彗星、胡續冬、胡少卿,清華的穆青、薑濤、吳虹飛、向祚鐵、徐晨亮,人大的鄧凱、方文竹、肖飛、彭凱雷,北師大的沈浩波、李師江、李陽泉,南大的蒙郎、複旦的任曉雯等,他們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為大學校園文學貢獻著自已的青春與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