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總要畢業離校,畢業就得麵臨就業。由於粥少僧多,大學畢業生的求職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就業難,獲得高薪職位更是難上加難,求職已經變成一場“搶職”之戰。如何在眾多的求職者中脫穎而出,需要膽識,需要策略,更需要素質,正如本書中所寫的,需要有好的為人、學風,需要有思想、有個性,需要遠離世俗、功利,這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大學畢業生,也才能有好的就業前途。
——葉永烈(上海著名作家,北大畢業)
隨著中國加入WTO,在未來的社會裏,有八種人將會“走俏”,在新時代崛起,即善於學習、知識更新、技能多樣、反映敏銳、目光遠大、情商出色、心理堅強、團結協作的人;相反,那八種做得不好的人,即不善學習、知識陳舊、技能單一、反映遲鈍、目光短淺、情商低下、心理脆弱、單打獨鬥的人,便會“滯銷”,被新時代所淘汰。現在的年輕人,有他們的許多優點,卻也存在著一些不足。要是能揚長避短,自強不息,將來一定前途無量。李子遲的這本專著,基本上涉及了我所說的這8大方麵。
——吳德貴(著名人力資源、人才研究專家,國家人事部行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似乎隻有湖湘文化和書院傳統,才可能孕育出李子遲這樣的學人。觀察和思考,固然是學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特質;然而,李子遲的獨到之處,乃在於持續不斷地以批判的視角提供建設性的立論。從初出茅廬的《大學校園裏的“第四隻眼”》,到這本《大學生,怎麼啦?》,到漸入佳境的《大學記憶70年》(將出),我們一步步見證了一個學人的成長曆程。求學,為師,寫作,李子遲的生命和呼吸與校園從來須臾不離。愛之深,責之也切,他在這本書裏提出的命題,我們不妨可以作為新世紀中國教育反思的起點。
——羅會斌(北京東方左岸文化公司總經理,北大畢業)
幾乎所有理智、清明的人都知道,今天的大學不再是象牙塔。從前被視作“天之驕子”的大學生,現在卻隻能成為各種社會新聞的關鍵詞,成為時代病的代表之一。大學生到底怎麼了?基於對近十來年中國大學的深切體認,基於在大學執教多年的知冷著熱,李子遲先生以全景式的鏡頭,揭露出當代大學的種種病征,並提出療救的方案。這是近年來第一部對大學的深度報道,也是一部中國教育的反思錄。
——徐晉如(著名青年學者、詩人,中山大學博士,深圳大學教師)
要是大一剛入學就讀到這本書,我一定會感到慶幸,我的大學四年將因為讀了這本書而更加精彩;要是大四臨畢業才讀到這本書,我一定會感到遺憾,我的大學四年將因為沒有讀到這本書而黯淡許多。現在我是大二,還不算晚啊!那就讓我來慢慢品味和借鑒你的這本書,好好度過剩下的大學三年吧!
——雲南大學學生張連東來信
給你這封信,完全是因為你寫的那篇東西。現在市麵上寫大學生學習、思考、生活的文章與書籍實在少之又少,所以我毫不猶豫地買下了它,對你夠支持吧!雖然如今書店裏的書很多,但是什麼書是好書、什麼書不是好書,我還是清楚的。謝謝!你所寫的,都是真實發生在我們同學周圍的事情,文中的所思所想、所涉及的實際狀況均觸及眼前。
——吉林大學學生朱磊來信
很是欽佩你獨特的視角和犀利的筆觸,其大量的采訪材料揭露了大學校園中的種種流弊,師生畸形的戀情、網絡的迷夢、酗酒麻醉、不尊重老師、墮胎以及學曆文憑的摻雜使假等等,充分展示了大學校園的頹廢和無聊。反觀目前自身所處的校園,讓人特別不舒服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但是作為本人,是一定會做自我反省,借鑒你說的這些問題,避開諸多“礁石”,使自己成長得更順利,更快捷。
——湖南師範大學學生餘春暉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