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佛鄉行(3 / 3)

(氣魄雄偉的彌勒石像高約十丈,身飾黃金,光采燦然,他兩肩披著上衣,中胸袒露著,盤膝而坐,姿態莊重,顯示出一種特別安詳、沉靜、聰慧而又堅定的氣質來。更奇妙的是,就在佛首之後,那暗綠色的幹仞石壁上,有著一輪淡淡的圓暈,而那圓暈,居然正當佛首,給大佛增添了一種超脫、神秘的色彩,我不禁問我的“導遊”:“是人工雕琢的嗎?”

“非也。”多多頭笑盈盈地回答:“這佛首圓暈,乃靈岩佛地之神光也。”

我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神光之說恐怕是你自己編出來的了。這裏的山石本來就帶自然條紋,大佛傍山築成,石壁上有圓暈完全可能!小鬼頭你休想哄我!”

多多頭笑得露出了一口雪白的牙齒。他接著又指著一塊石碑叫我看:“舅媽您看這裏的介紹:佛身通高十丈,其麵自發際至頤長一丈八尺,發際至頂高一尺三寸,目長六尺三寸,指掌通長一丈二尺五寸,寬六尺五寸。這就是說,佛像的頭部是特別加大的,目長與掌寬幾乎相等。這雖然不符合人體實際比例,可是舅媽,您抬頭看,有沒有不舒服的感覺?”

我仰視石佛,隻覺真實而親切,毫無比例失調之感。我正詫異著,多多頭說了:“這是因為符合了現代美術所說的透視原理,適應了石佛供奉於廟宇之中而又特別高大的特點,如果按通常比例鑿成,反而會使人感到頭小身子大了。”

“這個解釋有道理。”我說,“你常來這裏嗎?”

多多頭的臉上露出嚴肅的神色,仰望著石佛說:“是的。它使我想起那三位和尚,在那樣動亂的年代,艱苦的環境裏,他們完成了這麼宏大的工程,達到了這麼高的成就,是多麼的了不起啊!”

我們倆在佛前流連了許久,才出殿遊覽別處。多多頭有條不紊地帶我觀看了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所建的“濯纓亭”,說亭名是來源於“詩經”的;又帶我欣賞了唐朝顏真卿的真跡“逍遙樓”三字,跟我一起評議了一番顏體書法的特點;最後指著刻於石壁之上的“天然勝境”四字告訴我,這是近代負有盛名的弘一法師寫的。我故意問他,可知法師俗名是什麼?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李叔同,教育家和美術家,還是豐子愷的老師呢!我笑了,稱讚他知識麵廣,跟四年前那個讓我輔導古文的小多多頭不一樣了。

山區的天色暗得早,當我們返回先前那個山口時,血紅血紅的夕陽已經開始西沉了。我再一次凝望那秀麗而幽深的山穀,眼前又浮現出“三生石佛”那壯麗殊特的麵容。我發現多多頭也在沉思默想。夕陽映照著他那方正的臉膛、明亮的雙眸、挺直的鼻梁和緊閉的厚唇,我感到,眼前這個在陽光沐浴下的多多頭,已經長大成人,好比一塊已經開采出來的山石,秀麗,堅硬。或許是我過於入神地凝神著他吧,多多頭有點不好意思地問:

“小舅媽,我剛才有什麼地方說錯了嗎?”

“哪裏!我隻是覺得你有點兒像誰。”

“像小娘舅,是嗎?外公說過的。”

我點點頭,卻又搖搖頭。

嗬,我年青的甥兒多多頭,我覺得你有點像那尊石佛哩!倒不是外貌,而是氣質:安詳、沉靜、聰慧而又堅定。可是,這個聯想是多麼的不倫不類,我這個當語文教師的舅媽,能向你說出來嗎?

1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