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在日常生活中是指事情進行得不順利、失敗、失利,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心理學認為,挫折是一個人在實現有目的的活動過程受到阻礙,使其需要得不到滿足,引起內心劇烈衝突時的情緒狀態。在需要的基礎上,個人會產生多種願望:希望實現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事業,還有說不盡的雄心壯誌。但是,天下事哪會事事如意,由於自身能力、社會環境、個人機遇、天災人禍等多方麵的限製,個人不得不承受“惡者不能避,好者不能取,恨者不能除,愛者不能得”等各種精神壓力,這時所引起的情緒狀態就叫挫折。挫折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客觀現象,它不僅妨礙工作效率,也妨礙領導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研究挫折理論,正確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及其性質、影響,並以適當的方法進行妥善處理,對於提高工作效率,激發工作效率,加強企業管理,都有直接的作用。作為領導者,一方麵,要設法減少挫折,另一方麵,要正確認識和對待挫折。

一、挫折產生的原因

挫折的產生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心理學主要是從人的內心感受方麵來研究挫折或挫折行為的。挫折具有二重性,挫折是壞事,使人或痛苦、失望、一蹶不振,或意誌失控、情緒低落,或完全喪失意誌。但挫折也對人產生教育作用,使人吸取教訓,磨練意誌,逆境奮起。

從不同角度來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綜合分析,有兩方麵原因:

(一)客觀原因

客觀原因又稱外因或環境因素。客觀原因又分為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兩類。自然因素是指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社會因素產生的挫折是指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受到政治、經濟、法律、婚姻、風俗、習慣、宗教、道德等的限製產生的挫折。

(二)主觀原因

引起挫折的主觀原因分為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麵。個人的生理原因是人的身材高低、胖瘦、五官長相及所從事的職業,所追求的目標帶來的限製。個人的心理原因,主要指個人的能力、智力、反應能力不符合要求,而產生挫折心理反應。個人心理上形成的挫折更為複雜,是多種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單一的原因。如某單位負責人接受了振興企業的任務,規定一年除全店工作人員的工資、獎金等外,還向總公司上交60萬元利潤。但是到7月份隻完成了28萬元的利潤指標。這位經理像霜打過一樣,提不起精神來。上級領導發現後,分析了原因,找到這位經理,與他共同找出挫折的原因,調低10萬元的利潤,並製定出整改措施。到年底,該企業終於圓滿的完成了指標。如果上級領導對這位經理受挫的原因不幫助分析,指標過高,到年底是無法完成的。

二、受挫後行為的表現

從心理學上分析,人的行為總是從一定的動機出發,經過努力達到一定的目標。如果在實現既定目標的過程中,碰到了困難,遇到了障礙,就會產生挫折。挫折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反應,表現在心理上、生理上會有變化,遭受嚴重挫折後,個人會在情緒上表現抑鬱、消極、憤懣;在生理上,會表現血壓升高、心跳加快、易誘發心血管疾病,胃酸分泌減少,會導致潰瘍、胃穿孔等。

人在遭受挫折後會有理智和非理智的兩種反應。

(一)理智反應

理智反應在心理學上又稱積極進取。有以下三種情形:

(1)反複嚐試、達到目標。不氣餒,克服困難,采取多種行為或同一行為是其特征。

(2)調整目標。當一種動機和行為經一再嚐試仍不能達到成功,為了滿足需要,采取調整目標降低要求,使之達到。

(3)改變目標。當估計原定目標根本不可能達到時,就改變原定目標,設置另一個新目標來代替或補償,或者說謀求新的需要滿足來代替原來的需要。

(二)非理智反應

非理智反應在心理學上又稱消極的適應或防衛。主要有以下五種表現形式:

(1)不安。如失去信心、勇氣;情緒不穩定患得患失;生理上出現心悸、頭昏、冒冷汗、胸部緊縮等。

(2)攻擊。又稱侵犯和對抗。分為直接攻擊和間接攻擊。直接攻擊是指攻擊的對象是構成挫折的人或物。間接攻擊即把挫折後的憤怒情緒轉嫁到自己、當事人或毫不相幹的人和物。一般來說,自尊心很強、才能較高、受到挫折較大的人,易於將憤怒情緒直接發泄。而缺乏自信、內向、自卑或悲觀的人,容易把矛頭指向自己。挫折來源不明、或覺察到引起挫折的真正對象不能直接攻擊時,便會尋找替罪羊。

(3)固執行為。這包括:①冷漠。無表情,對事物視而不見、無動於衷、失去喜怒哀樂等正常心理反應;②壓抑。主觀上否認挫折的存在,將挫折的體驗或可能引起挫折的動機排除於意識之外;③異常放棄。多次受挫折後,便感到茫然、憂慮、對工作生活失去信心,放棄一些未受挫折的事物,無所作為,甚至放棄生命。④盲目排斥革新,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建議,固步自封,明知方法無效亦一再重複。因此,要慎用批評和懲罰。

(4)倒退。又稱回歸。人受挫後,會表現出與自己年齡不相稱的幼稚行為,如易受人暗算,盲目相信人,盲目執行他人指示,輕信謠言,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暴跳如雷、聲色俱厲,甚至無理取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