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誠實麵對現實,追求你想要的生活(1 / 2)

不要做別人,要做自己。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尋找自己獨一無二的理想,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不從眾、不隨波逐流,下決心勇往直前,引領自己的一生。

青春浪費不起,明確自己要走的路

走出校園,我們開始在社會上打拚,從最初的不被認同,到後來與別人的競爭,期間還可能麵臨生活上的各種問題,年輕的我們第一次感到了生活的艱辛。其實這些都無所謂,即使現在我們身無分文,即使現在我們還是一個看別人臉色做事情的小角色,這些都沒什麼,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確自己要走的路。

如果說20歲之前不明白自己的路還可以理解,但如果到了25歲還不明確自己的路就危險了。25歲之前正是給自己的人生紮根的時候,選擇什麼樣的土壤和種子很重要。

選擇什麼樣的路,也就是選擇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目標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引導和動力保障的作用,一方麵能為人指引前進的方向,另一方麵能給人以不斷向前的推動力。

一個人如果在生活中沒有了目標,就會如同下文中原來的比塞爾居民一樣,永遠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比塞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顆明珠,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旅遊者聚集到這裏。可是在肯·萊文發現它之前,這裏還是一個封閉而落後的地方。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漠,據說不是他們不願離開這塊貧瘠的土地,而是嚐試過很多次都沒有走出去。

肯·萊文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用手語向這裏的人問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一樣: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還是會轉回到出發的地方。為了證實這種說法,他做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去。

比塞爾人為什麼走不出去呢?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後雇了一個比塞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為什麼。他們帶了半個月的水,牽了兩隻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現代設備,隻拄一根木棍跟在後麵。

10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800英裏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

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為他們不認識北鬥星。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裏,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公裏沒有一點參照物,若不認識北鬥星又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

肯·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帶了一位叫阿古特爾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訴阿古特爾,隻要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麵那顆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爾照著去做了,3天之後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阿古特爾因此成為比塞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立在比塞爾的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人生中的種種奮鬥就像比塞爾人要走出沙漠的努力一樣,如果你找不到人生的“北鬥星”,你就永遠不可能成長、進步,就不能充實快樂地走完人生,而隻能是地踏步,或者付出許多艱辛和努力之後又回到原點。所以,我們必須為自己設立一個明確的目標,讓目標成為成功的基石。有了目標,設立目標是進行人生規劃的第一步,才能談規劃,否則規劃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生活的主體是你自己

“世界音樂王子”邁克·傑克遜走了,數萬人參加他的追悼會,全世界無數歌迷為他祈禱。盡管他出身貧民,卻走出了階層和膚色的羈絆,在音樂的舞台上演繹出了自己的精彩。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們都是主角,如果能克服重重困難,我們也能演繹出自己的美麗與精彩。貝多芬為年輕人做了一個楷模。

經過多年的勤學苦練,青年貝多芬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音樂家,創作了數以百計的音樂作品。但從1816年起,貝多芬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後來耳病複發,不久就失聰了。作為一個音樂家,失去了聽覺,就意味著要離開自己喜愛的音樂藝術,這個打擊簡直比被判了死刑還要痛苦。

但貝多芬沒有屈服,決定與命運抗爭。除了作曲外,他還想擔任樂隊指揮。結果在第一次預演時現場大亂,他的指揮比台上歌手的演唱慢了許多,使得樂隊無所適從,混亂不堪。當看到別人寫給他的“不要再指揮下去了”的紙條時,貝多芬頓時臉色發白,慌忙跑回家,痛苦得一言不發。

在困厄中,貝多芬沒有自暴自棄,他以極大的毅力克服了耳聾帶來的困難。耳朵聽不到,他就拿一根木棍,一頭咬在嘴裏,一頭插在鋼琴的共鳴箱裏,用這種辦法來感受聲音。這樣,他不僅創作出了比過去更多的音樂作品,還能登台擔任指揮了。

1824年的一天,貝多芬又去指揮他的《第九交響樂》,博得了全場一致喝彩。音樂廳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然而,他絲毫沒有聽到,直到一個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時,他才看見全場紛紛起立,有的揮舞著帽子,有的熱烈鼓掌,這種狂熱的場麵讓貝多芬激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