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種講法也未必定與技擊武術無關,由此種講法,事實上可形成另一路與太極拳相近而不盡相同的武術。
這些武術不見得都本於《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但它們源於一種類似的思路,均是將練拳與修道結合起來,且強調無極。
1、被轉化的太極拳
其一是直接掛在張三豐名下的武術,如徐雍輯注的《張三豐武術彙宗》,又名《武當派仙俠真傳》。內分九章:導言、仙家八段錦、仙家易筋經、太極拳譜、導引心術、運氣仙術、接命仙術、柔術、劍仙紀聞。此書將太極拳與導引成仙並列,宗趣顯然與《太極煉丹秘訣》相同。
此書謂太極拳之流別有五:一為唐朝許宣平所傳,凡三十七式,傳宋遠橋。一為俞氏所傳,為先天拳,受自李道子,傳俞清慧。一為韓拱月傳程靈洗,至程氏改名小九天,共十四手。一為殷利亨所傳,為後天法,傳胡鏡子,再傳宋仲舒,共十七式。張三豐十三式則為第五派,集其大成,後衍為百餘手,世稱為太極長拳。
它所傳的張三豐太極拳譜,則說:“道家之言曰:道體之本原,曰無極。無極而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吾心寂然無思,一念不起,是無極也。然此心未發,自有昭然不昧之本體,是太極也。始靜則柔,極靜則剛。三豐真人之創太極拳、太極劍,即由斯理而發明者也。”
依此,下列《太極圖》《無極歌》《太極歌》《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太極行功說》。後麵這兩篇,顯然采自《太極煉丹秘訣》,它與該書的關係,也不言可喻。
據它說,太極拳“有河南派、溫台派、開合太極之分,與三豐真人之原譜,遂有出入”。它所載張三豐拳式共四十一式,河南派則有九十手。這卻與《太極煉丹秘訣》所敘的太極拳七十二路圖勢並不一樣。
其書論太極,大要如此。現在我們來考察一下:
(1)它論拳法源流,完全根據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說》,但較為簡略。
(2)說太極現有河南派、溫台派、開合太極之分,並不確實。現今太極拳流派大約有五,陳、楊、吳、武、孫,而都出於陳家溝。拳架有大有小,有快有慢,卻無溫台派之說,也無所謂開太極、合太極。其中楊式大架有八十五式、八十八式、八十一式、一○五式之不同,亦無所謂九十式者。
(3)《無極歌》《太極歌》兩篇,前者僅見於姚馥春、薑容樵於1930年合編的《太極拳講義》,上海武學書局出版。據薑氏說,此本得之於湯士林,“其原文較世所傳者多三分之一,皆太極之要訣”,可見此《無極歌》為曆來各太極拳譜所無。《太極歌》,亦僅見於姚譜及一冊以“萬縣興隆街裕興昌印”十行紙抄寫的《太極拳功解》(1991年,沈壽整理的《太極拳譜》稱為萬本)中。可見它代表一種特殊的觀點,非一般太極拳家通行之經典,與各派拳術也沒有直接的關係。
(4)這個特殊的觀點,具見於它所傳的太極拳譜中。底下我就準備談這一點。
該譜直接引“道家之言曰:道體之本原,曰無極,無極而生太極”。此與太極拳之拳理其實已有了絕大的差異。按,在太極拳史上,王宗嶽《太極拳論》已將太極與無極合論,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太極者無極而生,是什麼意思呢?是說無極在前,生出太極嗎?若如是,太極拳豈不應稱為無極拳才更高妙些、更合理些?但太極若為陰陽之母、動靜之機,則太極便是本源,此一本體豈能又是無極所生?
這個爭論,要回到《太極圖》上去探究才能明白。太極圖之傳,自周敦頤之後始著,《張三豐武術彙宗》所載的也就是這一幅圖。宋朝朱震《進易表》曾提出一種說法,謂該圖乃由陳摶、種放、穆修傳來。後來在清朝初年黃宗炎、朱彝尊進而發展此說,雲該圖源於道教,隻不過周敦頤把原先由下而上的煉氣過程顛倒了過來,以講天地生化罷了。朱熹對朱震之說不以為然,認為乃周氏自作,非受諸穆修等人。這個辨明,對於《太極圖》宗旨之確定,甚為重要。因為朱熹與陸九淵、九韶兄弟辯論時,陸九淵就說:“將‘無’字搭在上麵,正是老氏之學。”無極一詞,見《老子》二十八章,《莊子》《列子》《淮南子》也都有這個詞,所以陸九淵認為它是道家之學。可是朱熹並不承認周敦頤說無極是受了道家或道教的影響,故謂圖乃周氏自作,對“無極而太極”一語,亦有他的解釋。
按陸九淵兄弟的看法,《易經》隻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之上不應再說無極,因為太極就是“萬化之根”。朱子則主張太極是理,這個理,“無方所,無形狀。以為在無物之前,而未嚐不立於有物之後。以為在陰陽之外,而未嚐不行乎陰陽之中”(《文集》卷三六《答陸子靜第五書》),故以“無極”來形容之。其注《太極圖》說雲:“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原注:是解無極二字),而實造化之樞紐、品彙之根柢也(原注:是解太極二字)。故曰:無極而太極,非太極之外,複有無極也”,說得甚為明白。無極,隻是對太極的描述語。
王宗嶽所講的太極,正是由《易》理體會出來的拳理,其雲太極,實即本於朱子之說。所以他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太極者,無極而生,用朱子的話來說即是:“非無極之後,別生太極,而太極之上,先有無極也。”(《文集》卷四五《答楊子直第一書》)動靜陰陽,理唯一貫雲雲,用朱子的話來說,即是:“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謂太極含動靜則可,謂太極有動靜則可”(同上),“靜即太極之體,動即太極之用”,動靜均是這個理(《語類》卷九四),“太極即在陰陽裏。若論其生則俱生,太極依舊在陰陽裏。但言其次序,須先有這實理,方始有陰陽也”(同上)。此所以王宗嶽雲太極為陰陽之母、動靜之機,而變化萬端、理唯一貫。陳鑫(1849—1929年)《太極拳推原解》賡述此義,其說也很明顯本於此類哲學。它說:“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極陰陽之氣(言氣而理在其中)醞釀而生。天地固此理(言理而氣在其中),三教歸一亦此理。即宇宙(太極是體,陰陽是體中之氣)之萬事萬物,又何莫非此理?況拳之一藝,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此拳之所以以太極名也。”陳氏論拳,強調主敬;所撰拳論,頗有理學家氣味,淵源脈絡,正不可掩。因此,我認為太極拳的拳理,所根據的,其實是理學家式的《易》理,受朱子影響尤其深遠,與道家道教並無幹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