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酒是中國最為古老的酒種,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種之一。目前,全球公認的三大古酒是黃酒、啤酒與葡萄酒。唯有黃酒源於中國,產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時至今日,全世界生產釀造黃酒的也隻有中國。從中可以說明兩點,一是黃酒具有極強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這是一個民族特色產品所具有的固有個性;二是黃酒較缺乏開放意識,對外的拓展性不強,造成其成為不被外界所了解的小酒種。這種個性特色鮮明、因循守舊突出的行業特征在黃酒中體現得十分明顯。反過來,由於黃酒行業的這一顯著特征,也為黃酒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廣闊的開拓空間,並為黃酒走向世界提供了無限的需求遐想。
中國的曆史與文明遠早於能留給後世進行傳承的文字,黃酒的起源依據目前的資料,已無法斷定,但從中國的文字記載來看,首先被人為釀造的似乎就是穀物酒,那麼它也就是今天的黃酒的濫觴。根據編年史的習慣,本書從曆史的縱向脈絡,簡要地回顧一下中國黃酒的發展曆程。
一、先秦時期
先秦是指秦以前的時期,可以是史前的,大多是指黃帝以後至春秋戰國這一時期。這一時期,從目前的考古及有關的研究中可知,我國的酒早已存在。如距今5000~7000年的寧波河姆渡文化中已有酒生產的原料與釀造器具、飲用器具的存在。從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也可了解漢代劉向所說的“清盎之美,始於耒耜”,說明自從有了農業,有了稻穀,就有了酒。
甲骨文、鍾鼎文為我們研究商周的文化提供了可靠的資料。在已發現的甲骨文或鍾鼎文中,酒是一個較常使用的字,它的象形文字表示方式有很多。從這些象形文字,可以看到酉表示甕形的器具,甕形的器具用於釀酒,所以有關釀造的字都有酉旁。進一步比較還可以發現,“酒”字與“酉”字有著密切的聯係。從酋字在甲骨文或鍾鼎文中的字形來看,表示在酉——釀酒的器具上置一容器,容器裏盛有往外淺溢的液狀物質。可見酋最早的意思是造酒。《說文解字》中對酋的解釋說:“繹酒也,從酉,水半見於上”。《釋名》也說:“酒,酋也,釀之米曲酉澤,久而味美也”。這就進一步證實了酋字在早期確是表示釀酒。所以大酋作為負責釀酒的官員便也不難理解了。
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提出禁酒政策是在西周,然而在周朝的八百年的曆史上,釀酒業卻取得了蓬勃的發展。首先西周設立了專管酒的機構和官吏。據《周禮·天官》裏說:“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掌管酒的除酒正外,還有“漿人”、“大酋”等官職。《周禮·天官》中還記載:“酒正掌酒之政令……辨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沉齊,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所謂“五齊”就是指釀酒過程中,酒正必須觀察到的五個釀酒階段。泛齊是指發酵時醪液要充分翻動;醴齊是指主發酵結束時,曲蘖酒糟鋪滿缸麵;盎齊是指主發酵結束後,要統一灌壇進行後發酵;醍齊是指後發酵酒壇中的壇麵酒糟下沉時呈現的黃紅色;沉齊是指酒壇中的酒糟完全沉於壇底,酒已經成熟了。所謂“三酒”就是指不同貯存時間的酒。事酒也叫公酒,是指朝中有事要求即時釀的新酒,昔酒是指前不久已經釀好的酒,清酒是釀好後長時間存放的陳酒。作為管酒的,這三種酒必須了如指掌。
闡述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禮儀風俗的《禮記·月令》中有一段釀酒的經驗之談:“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齊,曲蘖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監之,毋有差貸。”這裏講述的是在仲冬季節釀酒的注意事項,實際上是總結了釀酒技術的六個關鍵問題。
“秫稻必齊”是說原料必須選擇同一品種,因為同一品種的穀物在蒸煮時也會同時煮熟,才會有利於酒的發酵;“曲蘗必時”是說釀酒所有的曲,必須選擇合適的季節,以保證曲黴菌的活力;“湛熾必潔”是指所用的釀酒器具,包括用水浸泡原料和蒸煮原料的器具在操作中應該保持清潔,避免雜菌的感染;“水泉必香”說的是必須選擇優良的水以供釀酒之用,古時對釀酒用水是很重視的。所謂的好水出好酒,也就是這個道理;“陶器必良”是指用來發酵的酒缸和盛放酒用的酒壇等陶器要挑選好,以免影響酒的品質;“火齊必得”是強調發酵必須注意溫度,應該在適當的溫度下進行,才能保證酒的質量。所謂“兼用六物”實際上是指要同時注意上述六項操作要點,六物即六事。“大酋監之,毋有差貸”是說大酋應監察上述釀酒的注意事項,千萬不要出差錯。這段經驗之談是符合釀酒科學原理的,很自然地成為後人釀酒的借鑒,對我國釀酒技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中國黃酒的傳統釀造方法,基本遵循著這一準則。
釀酒技術在這一時期還有一項創造,這就是開始采用重複發酵的方法來提高酒的濃度。《禮記·月令》裏有一句話:“孟秋之月,天子飲酎”,酎是什麼酒?據段玉裁所作《說文解字注》:“酎,三重酒也。”就是說,在已釀成的酒中,再加入米和曲進行發酵以提高酒的醇厚感,並重複三次。顯然采用這種方法釀成的酒,酒味濃厚、甜醇。這種方法以後得到了推廣和發揚,至魏晉時曾出現過九醞法。當今紹興的善釀酒及中國的甜型黃酒也是采用類似的方法釀造的。
二、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整頓與規範。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除秦記、醫藥、人筮、種植之書外皆燒之。酒的製造與使用屬於醫藥書類,因此保存了下來。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共解釋了75個與酉有關的字,說明漢代時對酒的認識加深了,運用廣泛了,製作複雜了,分類具體了,即酒向前發展了。從先秦開始,酒與醫藥就有結合,這也是我國醫藥發展史上的創舉。東漢名醫張仲景,被尊為我國的醫聖,著有的《傷寒雜病論》是中國醫藥寶庫中的一顆珍珠。《傷寒論》卷六辨少陰病脈證並治法第十一,對用苦酒湯做了具體闡述:“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苦酒湯方:半夏十四枚、雞子一枚,右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苦酒雖為醋,但將醋喻為苦酒也可說明酒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在婦人雜病脈證並治中說:“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蘭花酒主之。紅蘭酒方:紅蘭花一兩,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未止再服。”紅蘭花酒,即紅花酒。除治婦人此病外,還能治跌打損傷之淤血作痛、婦女病等。可見漢代名醫用酒療病的水平相當之高。
秦漢之際,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也對酒在醫學上的貢獻做了專門論述,其中,《素問·湯液醪醴篇》論述了醪醴與防病治病的關係,在其他篇章中還提及了治膨脹的“雞矢醴”,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的“醪藥”,主治“醒酒”等,均係較早的藥酒記載。至漢代,隨著中藥方劑的發展,藥酒逐漸成為中藥方劑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針對性和療效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有“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的記載,表明扁鵲認為用酒醪治療腸胃疾病的看法,這篇著作中還收載了西漢名醫淳於意的25個醫案。古時“酒”寫作“酉”,“醫”字從“酉”,也說明酒與醫藥的密切關係,後世又有“酒為百藥之長”的說法,所以說藥酒的起源與酒的產生是分不開的。我國現存最早的藥酒方見於1973年發掘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記載了內外用藥酒30餘方,用以治療疽、蛇傷、疥瘙等疾病。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養生方》、《雜療方》中,雖多已不完整,但仍可辨認出藥酒方的製作工藝,裏麵有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釀製藥酒工藝記載。其中有一例“醪利中”的製法共包括了十道工序。由於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個較為完整的釀酒工藝技術文字記載,而且書中反映的事都是先秦時期的情況,故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其大致過程。
從上述工藝可以發現先秦時期的釀酒有如下特點:采用了兩種酒曲,酒曲先浸泡,取曲汁用於釀酒。發酵後期,在酒醪中分三次加入好酒,這就是古代所說的“三重醇酒”,即“酎酒”特有的工藝技術。
漢武帝在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首創了榷酒酤的政策。目的是要控製其利豐厚的酒的釀造與售賣。“榷酒酤”,其意就是政府控製酒類的生產和流通,這也就是後人稱之為酒類的專賣。
長期的釀酒實踐已使人們認識到,釀製美酒,首先要有好的酒曲,增加酒的品種,首先要增加酒曲的種類。所以這一時期,酒曲的種類和製曲的方法都有很大發展。重要進步主要反映在餅曲的出現上。在這之前,酒曲主要以散曲形式進行生產,當人們在實踐中發現,成團的酒曲其內部往往生長著更多的黴菌,因而具有更強的發酵能力。因此,人們開始生產餅狀或塊狀的酒曲。從散曲到餅曲,是酒曲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裏程碑。這種製曲的方法,長期流傳下來,成為我國釀酒工藝的特色之一,至今我國釀酒工業仍然多用根黴,這和餅曲的發明是分不開的,從而形成了我國的酒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原來實行酒的專賣是當時采用了餅曲,使釀酒的出酒率大大提高,能獲取更加豐厚的利潤所造成的。《漢書·食貨誌》中記載了當時釀酒用曲的一個情況:“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鬥。”一方麵說明當時釀酒已不用蘗了,另一方麵也表示當時釀酒的用曲量是很大的。按照這種米、曲、酒之間的比例,可以推算出當時釀出的黃酒已有一定的濃度了。
漢代不僅酒曲的發展讓酒業發展加速,而且酒的品種也不斷推出,並且已經發現用糯米釀酒最好。據《後漢書·劉隆傳》和後來白居易、孔傅合撰的《白孔六帖》中都說:“糯米一鬥得酒一鬥為上樽,稷米一鬥得酒一鬥為中樽,粟米一鬥得酒一鬥為下樽也。”把糯米為原料釀製的酒列為上品,可見當時人們就發現用糯米釀製成的黃酒品質更好。而當時的山陰(即今之紹興)一帶盛產糯米,釀出的酒多屬上樽,故在當時就有點名氣。難怪梁元帝蕭繹要“時複進之”了。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個時期,前期的魏、蜀、吳三國中,魏國的宰相,後被稱為魏武帝的曹操是最值得一提的,這不僅是他創作了《短歌行》,而使杜康成了酒的代名詞,而且曹操曾給漢獻帝劉協一個《上九醞酒法奏》,在這個折奏中曹操說:“臣縣故令南陽郭芝,有九醞春酒。法用曲二十斤,流水五石,臘月二日漬曲,正月凍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釀法……三日一釀,滿九斛米止,臣得法,釀之,常善;其上清,滓亦可飲。若以九醞苦難飲,增為十釀,差甘易飲,不病。今謹上獻。”這裏的“九醞春酒”,反映的是酒通過多次投料,能釀出好酒來,目前仍被許多酒廠所采用,以寧波、嘉興等地喂飯法為代表的黃酒釀造方法,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北魏曾經出過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就是賈思勰。他的成就便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係統的一部農書《齊民要術》。《齊民要術》由序、雜說和正文三大部分組成。正文共92篇,分10卷,11萬字,其中正文約7萬字,注釋約4萬字。另外,書前還有“自序”、“雜說”各一篇,其中的“序”廣泛摘引聖君賢相、有識之士等注重農業的事例,以及由於注重農業而取得的顯著成效。一般認為,雜說部分是後人加進去的。賈思勰通過調查和實踐,總結了當時釀酒技藝,因而使他關於製曲釀酒的記載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
這裏重點談談書中關於製曲釀酒的有關內容。關於製曲方麵,賈思勰介紹了十三種製曲法。其中有神曲六種、笨曲兩種及白醪曲、方餅曲、女曲、黃衣、黃蒸各一種。方餅曲接近笨曲,女曲接近神曲,白醪曲似乎介於神曲與笨曲之間。“黃衣”、“黃蒸”都是散曲,具有一定糖化作用和水解蛋白質的作用,酒化能力弱,所以主要利用它們做豆豉和醬油。無論神曲或笨曲,它們都被製成塊狀,不同的是神曲的發酵能力比笨曲要強一些。“此曲(神曲)一鬥,殺米三石,笨曲一鬥,殺米六鬥,省費懸絕如此。”不僅神曲的發酵能力強,而且用這種曲釀成的酒,可使人“蠲除萬病,令人輕健”,故特名神曲。
關於釀酒技術,《齊民要術》裏介紹了多達40種的方法。這些方法的基本程序是一致的:①將曲曬幹,去掉灰塵,弄得極幹淨,研碎成細粉;②浸曲三日,使黴菌和酵母恢複活力和得以初步繁殖,待到產生魚眼般的氣泡,就可以將其加入米飯中進行發酵;③一切用具必須清潔,避免帶入汙染物;④米要淘洗多遍,蒸熟後的米飯分批投入酒醪中,投料多少,什麼時候投,要依照曲勢而定。
我國釀酒曆來重視水質,賈思勰很清楚這點。他指出:“收水法,河水第一好。遠河者,取極甘井水,小堿則不佳。”“作曲、浸曲、炊、釀,一切悉用河水,無手力之家,乃用甘井水耳”。這裏已經說得很明白,釀酒用水最好用河水,離河遠的,則用甘甜的井水,稍有點鹹味即帶堿性的水不能用。用現在的微生物理論來解釋,因為堿性的水直接影響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環境,從而影響酒的質量。
《齊民要術》中還記錄了好多釀酒的方法,如“黍米酎法”,這種酒,加水很少,基本屬於固態發酵,正月作,七月熟,發酵時間也長,清酒顏色像麻油一樣,很釅,放三年也不會變壞。酒度較高,平時酒量在一鬥者,也至多能飲升半。由此可見這種酎酒較西漢時又有新的發展。現山東即墨老酒的釀造方法與此類似。
白醪曲釀白醪的方法中提到:“取糯米一石,冷水淨淘漉出,著甕中,作魚眼沸湯浸之,經一宿,米欲絕酢(極酸)”。這是浸大米製酸漿調節發酵醪中酸堿度的最早記載。釀製的白醪實為黃酒,現在釀造紹興黃酒時采用長時間浸米的方法獲取酸漿,與這種方法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