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留學第一次嚐試就這樣中途夭折了。客觀地說,這絕對不僅僅是這些留學生的悲劇,也不是慈禧一個人的悲劇,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一幕悲劇。其時,隻有詹天佑、歐陽賡兩人完成大學學業,六十多人中斷了大學學業,其餘的大多數人還在中學學習。
這一百多名留學生盡管被迫中斷留洋學業,但這幾年異常珍貴的學習機會使他們打開了眼界,認識到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現實,看到了清政府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這一壯舉揭開了中國留學教育第一頁,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對促進中國近代發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這些留學生中有許多仁人誌士,在鐵路、煤礦、電訊、外交、海關、新聞等專業成為優秀人才。晚清的曆史舞台上,從此出現了“留美幼童”的身影……
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考取了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光緒七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詹天佑是獲得學位的兩人之一。他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主持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
唐元湛是赴美留學的第二批留學生之一。歸國後任上海大北電報局局長,清朝最後一任上海電報局總辦,民國第一任電報總局局長,是中國電報事業的奠基人之一。當時的西方人評價:“他們所獲得的知識使中國開展了現代通訊,並因此可以說電報係統擺脫了外國的政治幹預。”
吳仰作為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曾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礦冶係深造。回國後任礦冶部門的技術工作,開平礦務局副局長。開平礦務局是洋務派所辦的采礦業中最有成績的大礦。
唐紹儀,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外交家,促成辛亥革命、南北議和。清政府總理總辦、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國民黨政府官員。曾任北洋大學校長,山東大學第一任校長,複旦大學創辦人。
雖然出現了諸如詹天佑、唐紹儀這樣璀璨耀眼的明星人物,但也有不少人如溪流入海歸於沉寂,曆史上再難覓這些人的蹤跡。
慈禧太後雖然對洋務運動所推行的一些內容予以支持,但那些都是建立在不影響她的皇權統治基礎上的。封建帝王孤傲專橫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意識形態在她心中始終占主導地位,一旦她認為某項內容對她的權力會產生不利,她就一定會製止或者幹脆廢除,根本不去考慮這項內容對民族對國家是否有裨益。她斷然終止第一批留美學生計劃就屬於這樣的因素。
抬頭凝望已散去的曆史煙雲,仍不免發出一聲沉重的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