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負有心人。沈藎最終通過政務處大臣王文韶之子搞到了《中俄密約》草稿的原文。他不敢有絲毫的遲疑,迅速將《中俄密約》草稿寄給了天津英文版的《新聞西報》。《新聞西報》收到後當即原文刊登。隨後,國內外各大新聞媒體紛紛轉載,日本新聞界還專門為此出了一期號外,這個爆炸性的新聞,在當時的社會反響可想而知。
在報紙上獲悉《中俄密約》喪權辱國的條款後,國內外輿論一時大噪。全國人都很是氣憤,對腐敗無能、一味討好帝國主義的滿清政府更加失望,革命運動隨之風起雲湧。在國內外強大輿論的壓力下,在隨時都可能激化的革命形勢的逼迫下,陷入難堪境地的清政府不得不放棄簽訂《中俄密約》的計劃。
中俄簽約計劃成為泡影。沈藎的一紙新聞,保全了國家的主權,贏得了那個時代新聞工作者的集體榮譽,可謂居功至偉。
《中俄密約》的泄密,使顏麵掃地的清政府氣急敗壞,他們立即派人全力偵察密約泄露的原因。此時的沈藎非但沒有躲避清政府的追查,以一個革命家的衝天豪氣,反而提出了一個更加大膽的計劃:聯絡李蓮英,置慈禧於死地。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給兩個最要好的朋友--旗人慶寬和前翰林吳士釗。哪知軟骨頭的慶寬和吳士釗,在得知沈藎的想法後,恐懼不已,決定出賣好友沈藎以自保。他倆聯合向慈禧太後告發了沈藎。於是,悲劇便毫無懸念地降落到沈藎的頭上,1903年7月19日晚上,沈藎在北京寓所被捕,落入了清廷之手。
沈藎被捕後,毫不畏懼,大義凜然,在獄中寫下了《絕命詩》四章,其中一首是這樣寫的:“獄中鐵鎖出郎當,宣武門前感北堂。菜市故人流血地,五忠六士共翱翔。”另一首是這樣寫的:“今年三十有一歲,贏得浮名不值錢。從此興亡都不管,靈魂歸去樂諸天。”字裏行間,洋溢著革命到底慷慨赴死的豪邁之氣。
審訊期間,沈藎毫不諱言自己的言行。本來因光緒皇帝出生在六月(陰曆),故六月被稱為“萬壽月”,“例不行刑”,加之當時清政府正在操辦慈禧太後生辰慶典,但慈禧太後還是下令將沈藎“斬立決”。後因懼怕行刑會影響“慶典”,慈禧太後這才發布諭旨:“著即日立斃杖。”
1903年7月31日(陰曆六月初八),刑部大堂八個獄卒手拿特製的大木棍,準備行刑。沈藎麵對獄卒,朗聲說道:“快些了事!”於是,八名獄卒輪流捶打沈藎的四肢和背部,時間長達四個小時之久。沈藎被打得血肉橫飛,“骨已如粉”,其狀慘不忍睹,但沈藎自始至終未出一聲。這時,堂司以為沈藎已死,下令停止捶打。不料沈藎於階下發聲曰:“何以還不死,速用繩絞我……”見沈藎還沒有死,堂司又下令“以繩勒其頸,而始氣絕”。這是1903年8月4日與9月16日的《大公報》對沈藎之死的報道,讀來令人觸目驚心。
清政府以酷刑處死沈藎後,革命派辦的報紙《中國日報》發表唁文說:“沈君之死,鬼神為之號泣,誌士為之飲血,各國公使為之震動,中西報紙為之傳揚。是君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清廷的殘暴野蠻,激起了社會公憤,連外國報刊也紛紛加以譴責。西方各國公使也因此事對清廷很不滿。據1903年9月14日《大公報》披露:“探聞政府自杖斃沈藎後,各國公使夫人覲見皇太後時,談及沈之冤抑,皇太後亦頗有悔意。已麵諭廷臣,會黨要嚴拿,萬不可株連良善,致離人心,等語。近日政府十分和平,絕無不合公理之舉。蓋恐駐京各國公使嘖有煩言也。”慈禧太後迫於各公使的壓力,隻好也裝出了“悔意”。
沈藎赴死一個多月後,章太炎先生以義憤填膺的心情在革命派的報紙《浙江潮》上寫了一首沉痛悼念沈藎的詩《獄中沈禹希(愚溪)見殺》:“不見沈生久,江湖知隱淪。蕭蕭悲壯士,今在易京門。魑魅羞爭焰,文章總斷魂。中陰當待我,南北幾新墳。”
章太炎先生筆下沉痛悼念的沈禹希(愚溪)就是沈藎。1936年10月,魯迅先生在他所寫《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還引用了章太炎先生的這首詩。
沈藎遇害時年僅三十一歲,他被稱為“最早為新聞事業獻身的人”、“近代第一個以身殉職的記者”。沈藎事件在當時震動了國內外,進一步暴露了清廷對外軟弱妥協,對內反動凶殘的本來麵目,更加激勵著革命者為推翻清王朝而進行堅持不懈的鬥爭,加速了清政府的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