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有了家庭,做事情就會有很多顧慮,因為這時的你不再僅僅是為你自己而活,而是為了整個家庭而活。家庭帶給我們的不隻是溫暖和關愛,更多的是一份責任。有家庭的人往往會很“羨慕”單身的朋友,看人家多好,“一人吃好,全家溫飽”。有時家庭真的像一個“拖油瓶”,讓我們“心力交瘁”,離年輕時的夢想越來越遠。但如果這時我們還是對自己的夢想“充滿渴望”,那麼我們應該放下“家庭”這個“拖油瓶”而去大膽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嗎?泰國的韓冰認為,無論我們是20歲,還是30歲,抑或是80歲,都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夢想和年齡沒有必然的關係,但我們在追求夢想的同時,也要考慮到追求夢想的“成本”和“後果”。要想到,自己是父母的兒子、妻子的丈夫、兒子的爸爸,這些人都需要自己的照顧和關愛,追求夢想的同時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否則,追求夢想就是非常自私的行為。
加拿大的詹姆斯“一語中的”,點出照顧好家庭本身也是“夢想”的一個組成部分。換句話說,你拚命去追求夢想是為了什麼?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錢,能夠讓家人過上更富裕的生活。當自己成為一個“英雄”,家人會以自己為驕傲。反過頭來,自己所做的這一切,也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家庭過得更美滿、更幸福。無論自己有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家庭,而去追求那遠不可及的夢想。來自俄羅斯的大衛也認為,完整的家庭對小孩的童年至關重要。如果隻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而沒有給自己的孩子完整美好的童年,這對小孩的成長是不可彌補的損失。美國的孟天卻認為,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不是天天陪著他玩耍、做作業,而是要大膽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讓自己的孩子看到他的爸爸是一個有誌氣、有夢想的人。自己這樣做,也在無形之中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為年少的孩子種下一顆夢想的種子,影響著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為他以後走向社會做良好的鋪墊。哥斯達黎加的穆雷則認為,一個人的夢想就是整個家庭的夢想。當你去追求自己的夢想時,有你的家人在背後為你默默地加油喝彩,你就覺得渾身充滿力量,更加執著和坦然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所以,家庭不是你追求夢想的“絆腳石”,而是你向前航行的“助推器”。的確是這樣,著名導演李安在未出名時,默默地在家裏當了6年的“家庭主夫”。他一直“躲”在妻子的背後,靠妻子的收入來養活自己,當他站在輝煌的領獎台上時,台下的妻子激動地流下了眼淚。這份榮譽不僅僅屬於李安,更有他妻子的一份功勞,李安是整個家庭的“英雄”和“驕傲”。
世界青年“說”世界
李安的落魄時光
1954年,李安生於台灣屏東縣,2歲時舉家遷往花蓮,10歲時定居台南。1976年,畢業於國立藝專,同年入伍服兵役。1981年,進入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蒂施藝術學院)。1984年,李安以《分界線》作為其畢業作品,從紐約大學畢業。該片曾獲紐約大學生電影節金獎作品獎及最佳導演獎。但從此之後,李安卻一直沒有找到一份與電影有關的工作,而自己又不願意放棄自己所熱愛的電影行業,不得誌的李安不得不在家裏待著。這時的李安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或許在我們看來,李安應該放棄自己的“電影夢”,先去找一份工作謀生。但李安的妻子林惠嘉十分支持李安從事電影事業,靠著自己微薄的薪水承擔起了家庭所有的開銷。一個男人要靠一個女人來養活自己,李安感到十分的慚愧,但妻子的支持與鼓勵給了李安極大的信心。李安不但在家裏勤學苦讀,還做起了許多男人不願幹的工作--“家庭主夫”。李安在家裏買菜、做飯、帶孩子,將家裏收拾得幹幹淨淨。後來,李安也漸漸地開始幫人家拍拍小片子、看看器材、做點剪輯和寫劇本的工作,總算是和自己喜歡的電影事業掛上了鉤。李安發現好萊塢電影的劇本結構和製作方式都很好,想把這些結構和方式推廣到中國,讓中國的電影走向全世界,生產中國的大片。現在,李安仍然十分感謝自己的妻子,因為李安整整在家裏待了6年,在這些艱苦的日子裏,妻子始終默默地支持著他。李安曾開玩笑說:“我如果有日本丈夫的氣節的話,早該切腹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