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青春期,尤其是男生,總是會生出一些叛逆。這個階段的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己的“小想法”。但這些想法又總是得不到父親的支持和理解,甚至在父親眼裏,我們的這些“小想法”簡直就是笑話。在現代社會中,父母教育孩子,更多地會考慮到孩子的想法,但相信讀這本書的讀者,都經曆過中國傳統的“父子大戰”。特別是在鄉下,一旦做錯了事情,父親(當然,也有可能是母親)就會拎著一個家夥,滿大街追著自己的孩子跑。林誌穎說自己在14歲時曾告訴父親,自己想要去打工。當時,林爸爸對林誌穎的想法感到驚訝,畢竟他才14歲。但林誌穎還是“偷偷”地去打工了,而且還用自己打工賺來的錢買了一輛摩托車。直到學校通知林爸爸林誌穎無證駕駛的時候,林爸爸才知道林誌穎去打工。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某些人身上,大概就會被追著“滿大街跑”了。中國的教育方式我們都深有體會,那麼,外國人的“父子大戰”又是怎麼樣的呢?加拿大的詹姆斯說,他曾帶兩個未成年人去夜店,而且和他們喝酒喝到“斷片兒”。在加拿大,帶未成年人去夜店喝酒,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因此他的父親非常生氣,帶著他到別人家道歉,回來之後又把他關到屋子裏,不讓他出門。這樣的做法在加拿大是一種很常見的懲罰措施。世界各國父親懲罰孩子的措施,可以分為“暴力”和“非暴力”兩種。林誌穎說,他的父親從來沒有打過他,最嚴重的懲罰措施,就是讓他跪佛堂。泰國和中國的懲罰措施有點相像,家長會專門準備一根長長的棍子,教訓不聽話的孩子。拉丁美洲哥斯達黎加的懲罰措施則花樣很多,很有創意。例如,他們會讓一個做錯事的孩子跪在豆子上麵,也可能是跪在可樂瓶上,帶突起的那種,這有點像我們中國的“跪搓衣板”。還有,如果小孩說髒話,他們會往小孩的嘴唇上抹辣椒醬,讓嘴唇紅腫,不能再說話。
在伊朗,父母一般很少打孩子,但是老師會打孩子。他們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材”,認為打是一種很正常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