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啞陀羅 - 循跡(1 / 2)

海是人類的原生欲望……

在海中,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環抱其中,雖然排斥著但也接迎著,在無人寥寂的海邊有一座木房子。

這裏是南海的一個小小的海域,不是風景區,卻勝過許多風景區的景畫,是很多藝術家想要找尋又尋覓不跡的地方……

七十年代,一個法國詩人尋覓著自由來到了這裏,多才的他習徐諸多語言,法語、英文、俄羅斯語、拉丁文,其實他最喜的是中國語言,一個個圖案簡樸地刻畫出來,又變化成各種各樣的意義獨自存活生意,這太有意思了,他就來到了中國,不是所有的外國人都會輕視中國人的,像托馬特.斯契,他不會認為一頭驕傲的青狼會任由羊羔放肆,盡管中國人將近超世紀的驕傲已經透穿了理智,但讓他們棄掉狼爪趴地跪伏,那麼這頭看似慵懶的狼會調集所有力量集中在狼牙上毫不猶豫刺向你,不管是粉身碎骨運將灰灰也要拉你下到黃泉下相見,這就是他娘的中國人,要像動物一樣以強製弱地馴化隻會讓他們恢複力智,不管你是不是成長強大後的虎豹,隻要侵入他們的領地,他們毫不猶豫撲向你,撕碎你。

一個靠武力來靠陰謀來實現目的種族,隻想要得到本能上的快感和滿足,這隻是成為禽獸的前提,讓所有種族認可這樣的族群,將這個族群化成低能智慧動物而已,得不到世界的認可,也得不到任何成就感,也沒有任何後知後覺,這樣的族群即使有教化也比我們中國的人要不堪地萬分之多。

托馬特很清楚現在的中國人需要什麼,孔子?老子?那已經是過去式,要想揮發最有效的激靈手段,要想讓更多的驚悟,那就是現時代的教化,隻有眼前的才是真實的,隻有眼前的說服力才強,擴張的程度也大!隻有順應人類的良性才能夠讓所有人安樂,為什麼人類想要成就,那就有答案,一、活下去,二、知足感,三、尋找意義。

如果一味地滿足自己的惡性,那跟沒有智慧的動物是一樣的,首先要知道滿足是什麼,循著本能地快感會讓你覺得自己不是自己,這樣就不會知足,就會淪陷,就會迷失,要做到不迷失不淪陷,托馬特不斷地遊走各國,讓自己的思想不停下,不讓他麻木,因為麻木後就會恢複死魚,他必須動起來,首先要想。

這個海邊的小木屋成為了他埋骨之地,在他的詩中沒有痛苦,隻有歡樂向往帶動心弦的詩人,他默默無聞一生為自由尋找著意義,他的安樂讓所有人感到不可思議,也許這就是他說的——中國人需要,教化,而不是馴化。

他們看曾經有過的,追求超越已有的,他們的目光和標簽都投的深而遠。他們不在新的死循環中尋找出路,而是在探索著前人留下的痕跡,他們沒有尋找新的死循環,他們還是追著痕跡,所以他們落後了,所以他們不懂,他們需要教化,托馬特·斯契——死了。

幕芸村是海邊的村落,距離海灘有一個樹林,他們怕受海風的刺激生病,這裏如果要看醫生要到很遠的地方才能夠找到,他們不願生病,特別是急性的病疾。

這些天的天氣很好,秋高氣爽地令人精神振奮,村裏的幾個老人聚集在一起閑聊著,他們身邊還有一個小夥子,這個小夥子看起來應該沒有二十歲,他在看著老人們在閑聊,自己插不上嘴,又不能打攪他們的興致,所以就等待他們聊完之後再行提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