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甚則不能自主的一類症狀。本病證可見於多種疾病過程中,多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並存。凡各種原因引起心髒頻率、節律發生異常,均可導致心悸。
病因病機:本證的發生常與平素體質虛弱、情誌所傷、勞倦、汗出受邪等有關。平素體質不強、心氣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憂思過度、勞傷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發為心悸;或腎陰虧虛、水火不濟、虛火妄動、上擾心神而致病;或脾腎陽虛、不能蒸化水液、停聚為飲、上犯於心、心陽被遏、心脈痹阻,而發本病。
辨證:自覺心跳心慌,時作時息,並有善驚易恐、坐臥不安,甚則不能自主。兼見氣短神疲、驚悸不安、舌淡苔薄、脈細數,為心膽虛怯;頭暈目眩、納差乏力、失眠多夢、舌淡、脈細弱、為心脾兩虛;心煩少寐、頭暈目眩、耳鳴腰酸、遺精盜汗、舌紅、脈細數,為陰虛火旺;胸悶氣短、形寒肢冷、下肢水腫、舌淡、脈沉細,為水氣淩心;心痛時作,氣短乏力、胸悶、咳痰、舌暗、脈沉細或結代,為心脈瘀阻。
(1)基本治療
治法:調理心氣,安神定悸。以手厥陰、手少陰經穴為主。
主穴:內關、郤門、神門、厥陰俞、巨闕。
配穴:心膽虛怯者,加膽俞;心脾兩虛者,加脾俞、足三裏;陰虛火旺者,加腎俞、太溪;水氣淩心者,加膻中、氣海;心脈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驚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煩熱者,加勞宮;耳鳴者,加中渚、太溪;水腫者,加水分、中極。
操作:毫針平補平瀉法。
方義:心包經內關及郤穴郤門可調理心氣,疏導氣血。心經原穴神門,寧心安神定悸。心包之背俞厥陰俞配心之募穴巨闕,可益心氣、寧心神,調理氣機。諸穴配合以收鎮驚寧神之效。
(2)其他治療
①穴位注射法:選穴參照基本治療,用維生素B,或維生素B注射液,每穴注射0.5毫升,隔天1次。
②耳針法:選交感、神門、心、脾、肝、膽、腎,毫針用輕刺激。亦可用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