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同源,說的是藥物和食物來自同一個源頭。相傳在神農氏時期,“神農乃始教民嚐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此醫方興焉。”古代先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某些動、植物,不僅可充饑,還具有藥用價值。經過多少年代和千百萬人的大量嚐試,終於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選擇了那些最為安全有用的“百草”,作為果腹充饑的食物;另一些,則歸屬於藥,按其性能,用以治病。由此可見,藥物和食物,都是來自人類的生活和實踐,藥其實來源於食。所以有“藥食同源”或“醫食同功”之說。
醫食同功,是說食物和醫藥一樣,也有治療疾病的功能,如大蒜治痢疾,赤小豆治水腫,山楂消食積,豬脊髓補腦益智,當歸生薑羊肉湯治產後血虛等。在汗牛充棟的中醫文獻中,有大量的藥用食物、食治篇等記載。我國第一部藥物專著漢代的《神花木草經》載藥365種,其中薏苡仁、大棗、枸杞子、山藥、蜂蜜、芡實、百合、蔥白、核桃藕、赤小豆等,都是具有藥性的食物,被列為“上品藥”。被尊稱為藥王的唐代大醫家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設“食治”專篇,詳細論述了食治理論和果、蔬、穀、肉等154種食物的醫療用途,並明確指出,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因食療“貴不傷其髒腑也”(宋朝陳直《養老奉親書》)。如今,人類在與各種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與藥具有同樣功效的食,也越來越受到臨床醫生和人民群眾的重視,食療除了防治疾病外,較多地用於養生保健和疾病康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