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著居民和外來人口之間
青島本地人對韓國人的態度分為兩派:其一,哈韓族,認為韓版的服飾和飾品就是新潮和流行的代名詞,癡迷於韓劇,讚賞他們愛用國貨,認為那是愛國的表現;其二,厭惡他們的優越感,認為他們太抱團,並且認為由於他們的到來,青島房價物價一路飆升。
青島一網友說:“仿佛一夜間,韓國人占據了青島的每一寸土地,公交上,商場裏,社區裏都充斥著韓語。我逛街淘來的衣服細細一看全是韓版,連以前用的大品牌化妝品都改成了韓國的地攤貨,竟然用的還津津樂道。而每到周末一定是冷麵拌飯,我這是怎麼了,周圍的人又是怎麼了,為什麼突然間青島的土地成了韓國人的樂園?”
這是當地人對日益龐大的韓國人群湧入青島的典型反應。誠然,在城陽區,韓國人聚居的悅華園環境是數一數二的,在市南區,他們也都是集中在香港中路等繁華的區域。有人不無擔憂的說,“青島的房地產在打了‘奧運牌’後,又打‘韓國牌’,前一段時間,又有很多韓國人來看房了,青島房價看來又要漲了!”
還有人說韓國人優越感很強,很多人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剛解放時,認為韓國是發達國家,根本看不起中國的產品。比如一盒青島產的香煙在韓國餐廳土大力要賣15塊,在普通便利店就隻要5塊,他們卻都願意在土大力買。也有人因此很敬佩他們,覺得他們很愛國。
由於曆史上的原因,青島普通民眾對日本人少有好感,特別在“9·18”期間,許多餐館都拒絕日本人進入。小林三郎表示對自己的國家以前在青島以至全中國的令人發指的暴行而懺悔,同時,他說其實大部分的日本民眾也並不願意看見戰爭和硝煙,隻是有些執政黨人居心叵測,他對中日未來的關係還是抱有良好的期望。
而在歐美人和青島人之間,多的是一些文化差異的摩擦,比如Estelle就說過一些讓她記憶很深的事。她剛搬到青島西部老城區居住的時候,邀請鄰居來做客。有一個中年婦女就指著她牆上掛的一幅中國畫“蝦”,驚喜的問她是不是齊白石畫的,在得到否定答案後,那個鄰居說:“我看也不是,這幅畫很一般,你花多少錢買的?別被騙了。”她很吃驚,但是馬上明白過來,這個鄰居是個好人,隻是表達方式不一樣罷了。Estelle說,在法國,客人隨意評論主人家中的擺設是很不禮貌的。
采訪中,Estelle還說起一件尷尬事:有一次,她去法國餐廳,看見一個很帥的男服務生,於是就寫字條說希望他一起參加她和學生們的一個party,“可能是我當時兩眼放光,把他嚇壞了”,他竟然臉一下子就紅了,趕緊說自己已經有女朋友了。“其實,我並沒有特別的意思,隻是希望能多認識一個朋友,而他卻誤會了。”像這樣的事情還很多,不過Estelle認為那隻是文化方麵的差異,雙方都需要時間來理解彼此。
◎殷謙後話
我在采訪過程中發現,隨著中國投資環境的改善和社會主義經濟市場的穩定,我國已經成為外國熱點投資的國家,青島作為一個港口城市自然得到越來越多外國人的青睞。跟以前的精英來華不同,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外普通民眾來華尋找夢想,同時外國人在中國的合法活動範圍越來越大了。根據公安部的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11月,外國人來中國旅行可去地方從1985年公布的244個開放地區,已增加到現有的2650個縣市,他們的足跡可以踏遍除了西藏、新疆、內蒙古等偏遠地區和涉及軍事機密外的大部分中國國土。
與此相生相長的是,一些非法入境、非法居留和非法就業的“三非”外國人越來越多。有的周邊國家的“三非”人員屢遣屢返,甚至長期非法滯留我國;非洲、中東、東南亞一些國家的人員非法入境後甚至從事盜竊、走私、販毒等違法犯罪活動。這些新問題反映出中國的準入門檻很低,但是外國人簽證、就業、婚姻的製度還不完善或者管理執行力不足,這都需要有關部門給予高度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