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在很多情況下,企業給應聘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並不需要增加很多成本,例如一個企業的資料室拒絕招聘矮個子的理由是,隻有高個子才能夠得到擺在高處的資料。但實際上,隻要在資料室裏增加幾個小凳子或小梯子就完全可以使矮個子不被排除在資料管理員工作之外。試問幾個凳子又能給企業增加多少成本呢?因此,企業不能以此作為職業要求抗辯,而剝奪矮個子的工作機會。
另外,要求企業提供應聘者平等的就業機會,並不是針對某個企業的要求,而是所有的企業都要承擔這一社會責任。所以,反歧視並非是強加於某一或某些企業的責任和成本,因而並未破壞企業之間的平等競爭和市場規律。
實際上,反歧視之所以是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首先因為就業歧視侵犯了人的生存權、發展權等基本人權,侵犯了被歧視者的人格尊嚴。如果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而剝奪婦女、殘疾人等群體的平等就業權,那麼這些人喪失的將不僅是尊嚴和自由發展的機會,甚至連生存的能力也無法保障。而且,由於這些人的能力因就業歧視而無法被充分利用,減少了他們對社會的貢獻,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從而對社會經濟效益也會造成危害。
同時,就業歧視也違背了社會正義,不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勞動者個人的性別、年齡、身高、相貌等是自己無法選擇的,也是後天無法彌補的,如果勞動者僅僅因為這些因素而失去就業機會或者取得比別人低的待遇是有悖社會正義的。而且就業歧視將擴大和強化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使社會弱勢群體的地位惡化,社會貧富分化加劇,而且由於弱勢群體很難通過努力改變自身的地位,這往往容易導致不滿情緒的產生,影響社會的和諧和穩定。扶助社會弱勢群體、促進社會和諧正義的責任要由全社會來共同承擔,企業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當然也是難托其責的。
為了使企業能夠承擔保障就業機會平等的社會責任,必然需要多方麵的努力。首先,國家要製定完善反歧視方麵的立法,對用人單位的用人自主權和對經濟效益的追求有所約束;其次,要完善各種社會保障製度,反歧視的成本由社會分攤,而不能全部強加給企業;再次,要發揮學者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大力進行宣傳和呼籲,增強企業和公民的就業平等意識;最後要推動反就業歧視的專門機構建立,促進司法訴訟和各種救濟途徑的機製的建立。這是一個雖然漫長,但卻值得為之不懈奮鬥的過程。
就業歧視將如何消除
▲法學家:
“在我們有關就業歧視的調查問卷中,不少人認為存在就業歧視。”中國反就業歧視調查課題組負責人、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所長蔡定劍教授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積澱已久的就業歧視損害了求職者的權利和尊嚴,更破壞了社會公平,阻礙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勞動力市場的優化配置。”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7次會議批準了國際勞工大會通過的《1958年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該公約對“就業歧視”進行了界定:“基於種族、膚色、性別、宗教、政治見解、民族血統或社會出身等原因,具有取消或損害就業或職業機會均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區別、排斥或優惠視為歧視。”
蔡定劍教授:判定是否是歧視的基本原則,要看用工條件是否出於職業內在需要。如果就業和職業中規定的條件與工作的內在要求無關,就應視為歧視。
就業歧視的範圍很廣,包括性別、殘疾人、健康(乙肝、艾滋病)、身份、年齡、民族、血統等。而在具體的就業過程中,就業歧視還表現在職場晉升、教育培訓、待遇、勞動保護、退休等方麵。
蔡定劍教授:反就業歧視與競爭和效率並不是完全矛盾的。反就業歧視當然不能解決就業問題,而是要解決競爭條件下的平等機會就業問題。越是競爭激烈,越要講究機會平等。反就業歧視就是要告訴企業,應該用更科學的方法來挑選人才,而不是根據偏見來挑選,這樣才有利於企業更廣泛地選拔人才。
對於目前的種種就業歧視,學者們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就業壓力逐年增加、求職者維權意識淡漠固然是導致就業歧視泛濫的原因之一,但法律製度設計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對於就業平等,我國相關法律已有明確規定。如勞動法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視”、“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婦女權益保障法、殘疾人權益保障法中也有類似的規定。但在現實生活中,相關法律條文往往沒能得到很好的執行,導致就業歧視愈演愈烈。因此,要消除就業歧視,需要加快立法,將有關法律中反就業歧視的宣示性條款變成更具操作性的規範。
◎殷謙後話
對於就業歧視現象,我們當然就不應僅僅局限於道義的聲討,還要看就業歧視之所以存在的現實基礎,以及當下是否具備解決這一係列問題的現實路徑。從立法上鏟除就業歧視,已是中國的當務之急。勞動者的平等就業權是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保護的公民最重要的基本權利,是基本的人權構成要件之一。應在《憲法》中增加反就業歧視的內容,並製定獨立的《反就業歧視法》,同步製定《促進就業法》和出台有利於中小企業發展和企業多雇傭員工的減稅政策等是更加重要的事情。這當然需要國家財政為解決就業問題開道。
如此,我們方能擺脫“血汗工廠”式的惡性就業增長方式,也才能更大程度地實現就業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