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慢慢“消亡”的職場白領(2 / 2)

中層白領靠貸款消費支撐著房屋、汽車等龐大的固定開銷,而低層白領不僅自己存不下錢,還要依靠父母資助。複旦大學社會學係學生針對白領消費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無論是服裝,還是其他類型的消費上,當下白領都趨向務實、隨意,不會為了麵子委屈自己。

到底誰才是白領?

十年前一位學者做過一次關於“誰是白領”的調查,然而國營企業的管理人員很少有人認為自己是白領。中國的白領階層一開始就打上了體製外的烙印。雖然現在體製內外的界限已經非常模糊,但這個烙印的影響卻依然深刻。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院長楊河清認為,白領既是職業群體,也是社會階層。低階層的人有時用“白領”來指所有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而上層人士卻不承認白領也屬於上層。

目前中國的白領人群應大致滿足這樣一些基本特征:非體力勞動的、高等教育背景的、較高收入的、多半是體製外的、多半是受雇於人的。然而眾多在世紀交替之際接受高等教育並走上職場的人認為自己並沒過上想象中的白領生活,肯坦然承認自己是白領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很多人戲稱自己是“偽白領”。

白領階層麵臨“消亡”危機

北京一家公司曾做過一項調查,調查顯示北京的白領人口大概占18%-25%,而全國總人口中白領的比例連3%都不到,中國其實還是一個典型的藍領社會,但正因為在這樣的貧窮社會中,操作型工作者普遍被蔑視,白領“美好生活”的虛假概念甚至在農村都有廣泛的影響。像小李那樣寧願在城市裏苦苦等待機會的人還有很多很多。

從職業結構的角度來看,藍領、高級藍領、普通白領、高級經理人在數量上組成了金字塔型結構。高級藍領不發展,就很難養活足夠的辦公室人。高校大舉擴招的結果,必然造成白領人才的貶值。

2004年,大學畢業生見習期結束後的正式月薪達到高峰的2000元,而到了2005年,第一批大規模擴招後的學生進入職場的時候,起薪降到了1500-1800元。現在很多地方的學畢業生起薪已經降到了七八百元,甚至一些大學畢業開始“零工資就業”。大學畢業生的起薪越來越低,大城市人才過剩。在我國很多比較發達的農村,一些體力勞動者的收入已經遠遠高於應屆畢業生。而這些更需要人才的農村,卻是還殘留著美好白領生活的大學畢業生們打死也不願意去的。

雖然作為一個引人注目的職業群體、社會階層,中國白領曾劃過的絢麗、迷離的軌跡,但是白領階層的美好生活再也不會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