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作楷隸之祖 為不易之法——秦代大書法家李斯(1 / 3)

作為秦始皇的戰略謀士,可以說李斯在中國曆史上獲得了極大成功。政治上的登峰造極,使他在文化上獲得了英雄造時勢的機會。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施“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李斯成了統一中國文字工程的總設計師。在他的主持下,中國文字有了一種新的統一形式——小篆。自商代甲骨文以來,在“六書”(六種造字方法)引導下,各國創造的那些多樣的“同字異形”文字,從此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中國文字的構字法基本定型了。至此,中國書法的“造字時代”結束,接下來便進入了“造形時代”。因李斯在小篆創造和推廣方麵的功績,曆史上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就稱其書法為“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這樣的評價在曆史上是極少見的。有記載,中國文字最早的創始人是倉頡,據說他頭上長著四隻眼睛,即“倉頡四目”。後來又有周代的史官史籀創造了籀書,這是屬於大篆的一種文字。這兩位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早期具有奠基之功的書法家。但是倉頡和史籀的書法到底怎麼樣,曆史卻沒給我們留下遺跡,我們也無從窺知其麵貌。因而,作為有作品傳世的書法家,應該首推秦朝的李斯,他是曆史上第一位有確鑿史實可考的書法家。

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東部)人。他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也是中國書法史上非常有影響的書法家。中國書法分為五大書體,即篆、隸、楷、行、草。廣義的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也有專家認為大小篆書之前殷商時代使用的甲骨文,及春秋戰國時期的“古文”“奇字”——各種各樣的古文字字體,都應該歸為“篆體”。但一般我們說的篆書,更多的是指小篆。因為中國漢字的古文字字形曆經幾千年發展,最後以在秦代達到成熟的“小篆”為標準。“小篆”之後,中國文字出現“隸變”(秦漢之交漢字由篆書向隸書演變,字形易長方為扁方,運筆轉折易圓轉為方折,用筆易“中含”為“外拓”,由線條粗細大體相同變化為大幅度提頓變化。漢字字形由“古文字”時代進入“今文字”時代),古文字時代結束了。李斯就是標準小篆的創始人。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一個讀書人、一個士,李斯的一生可說是充滿傳奇、曆經曲折。

李斯年輕時非常有文采,可謂文名傳鄉裏。他曾在郡裏做小吏,掌管文書。

據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李斯曾在廁所看到老鼠吃著屎尿髒物,見了人或狗就驚慌地逃竄。後來,他又來到官倉,見官倉中的老鼠大搖大擺地在大梁上吃著堆積如山的糧食,根本不像廁所裏的老鼠有人犬之憂。李斯由此獲得啟發,感慨地說:“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這就是說,一個人你想做一個什麼層次的人,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成就、地位,所處的環境、位置很重要。你要是在廁所裏的話,那你就是吃屎,而且擔驚受怕,人來了就要跑。如果你是在糧倉裏,你就可以大搖大擺地吃糧食,而且無任何人犬騷擾之憂。從這件事李斯體悟到,他應該離開這個郡吏的位置,要不然永遠也做不了什麼大事,整個人生也不能就此改變。於是,他辭掉了工作,跟荀子去學習帝王之術了。

經過幾年的學習後,他向老師荀子辭行,他說:“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於無為,此非士之情也。”大意是作為一個讀書人,不應該假裝高潔,蔑視功名利祿,講一些批評當朝的話卻總是處於貧窮的位置。辭別老師後,他分析研究了六國狀況,覺得中原各國都奢靡成風,國運不振,隻有偏處西隅的秦國,國力正處於上升時期,有稱霸可能。於是,在公元前247年,李斯西入秦國,投奔到秦國丞相文信侯呂不韋(呂不韋,戰國末年著名商人,後為秦國丞相,封文信侯)的名下,做了他的門客。呂不韋看他如此有才,很器重他,把他安排在自己身邊,給了他一個“郎官”的職位。因而,李斯就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

李斯不失時機地向當時的秦王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進獻了《論統一書》。他鼓動嬴政說“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複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當時六國都很羸弱,他勸秦王要抓住這“萬世一時”的良機,盡快製定戰略,縱橫離間,破掉六國的聯盟,逐一擊破,盡快爭取統一霸業;如果現在不趕緊動手,等六國都強大了,再想滅諸侯、成帝業,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秦王聽了非常激動,任命他為“長史”。他聽從了李斯的謀劃,“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能用金錢來收買的就用錢收買。“不肯者,利劍刺之”,對那些收買不了的,就派刺客把他們殺死。通過“離其君臣之計”,使六國的君臣互相爭鬥,製造內亂。同時,“使良將隨其後”,讓軍隊緊隨其後,趁亂攻入。由此可見,李斯這個人的謀略確實是相當厲害。可以說,他的那些毒招,已經有點陰謀家不擇手段的感覺了。

不過他此番苦心效果不錯,隨著功業積累,李斯很快得到升遷,秦王封他為“客卿”。

公元前237年,秦國發生了一件事。六國中位於秦國東部的韓國,感覺秦國來勢很猛,壓力很大。怎麼辦呢?怎麼轉移秦國的注意力,削弱他們的國力呢?君臣謀劃後,他們就派一個叫鄭國的工程師到秦國,遊說秦王興修水利。鄭國說西北灌溉不好,修了水渠以後,就可以發展生產,萬世受益。秦王一聽,好啊,聽從了他的計謀,開修大型水利工程——這條修好的水渠,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鄭國渠”,它確實在推進西部發展上起了很大作用。

不過,大型水利工程肯定需要投入人力物力。秦國的大臣悟出了韓國的意圖——並不是真想讓秦國強大,而是想以此消耗秦國的國力,拖住秦國,為自己的發展爭取時間。由此秦國引發了一場政治風暴:原來這些表麵忠誠的外來“客卿”,都是敵國派來的“潛伏”!於是,秦王就下了“逐客令”,把所有外來的謀士、客卿都“清理”出秦國。自然,李斯也在被逐的名單中。

大家都打背包上路,準備離開鹹陽。李斯一想不甘心,他停了下來,寫了一篇《諫逐客書》,遞送秦王。在這篇文章中,李斯充分展示了他的“縱橫家”的看家本事,列舉了大量的史實,說明在秦國的曆史上,外來的謀士是怎樣幫助秦國的列王使其發展強大的。同時說了這麼一段非常有說服力的話:“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隋、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之鼓。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悅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付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閑、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製諸侯之術也。”大意是你秦國國王騎的馬,穿的衣服,戴的珠寶以及後宮的這些美女,其中很多都不是秦國本地的。如果隻要本地的,秦始皇就沒有好馬可騎,沒有珍貴的珠寶,沒有那麼多漂亮的嬪妃了。政治家需要人才,道理也一樣。他勸秦王收回成命,說:“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隻要對秦國發展有利,就應該不計地域,隻要肯效忠秦國,就應該廣積人才。秦王看了《諫逐客書》以後,深深地被他所列舉的理由打動,於是就取消了逐客令,讓他官複原職。不久又提升他為“廷尉”,成了司法最高長官。《諫逐客書》這篇文章後來成了重要的曆史文獻,同時也是文學史上經典的論述文。魯迅先生曾說過“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給予了他高度評價。

李斯重新受到重用後,就用行動證明了他的能力,證明了他在《諫逐客書》中所論之說。他建議秦王製定了一個吞並六國、實現統一的戰略計劃,並且努力幫助秦王實施。在李斯的策劃和大力支持下,秦始皇用了十年的時間各個擊破,離間六國之間的同盟關係。總之,用了各種各樣的手段,無論是金錢賄賂、軍事進攻還是其他手段,在十年的時間內最終滅掉了六國,並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集權製國家——秦王朝。

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李斯可以說立下了不次之功。他憑借聰明才智幫助秦始皇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其幾代人的夢想。秦王朝建立以後,李斯升任“丞相”,成為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李斯確實是一位既有文才,而且又獨具政治眼光,具有經濟、國家管理、行政等多方麵才能的一位綜合型人才。他還幫助秦始皇策劃如何建立穩定的中央集權,建議秦始皇廢除舊有的“分封製”。原來建立王朝後,天子便把國家“裂土封王”,分為很多小國,然後君王的兒子們就到各地去做諸侯王。這樣時間長了,一代人、兩代人、三代人以後各地勢力可能就會膨脹,從而影響到中央集權的穩定。曆史上,周天子就是因“分封列國”才造成最後各國爭霸的局麵的。所以針對這樣的形勢,李斯提出要取消基於血緣關係的“分封製”,實行完全超越血緣關係的“郡縣製”,建立郡縣這樣的行政機構;把全國分為36個郡,後來又增加到41個郡,郡下麵設縣,所有的官員都由中央政府統一任命;在中央設三公九卿,分別負責國家各方麵大事。這樣一個中央集權行政體係建立以後,基本上鏟除了各諸侯王分裂割據的可能性。對於穩定秦王朝的社會安定,避免可能導致分裂的潛在威脅,起了很大作用。李斯還下令把六國原來的長城都拆掉,以後就不可能再各自為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