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青壯老年期養生(六)(1 / 3)

12、急性腎炎

急性腎炎又稱急性腎小球腎炎。是一種以腎髒病變為主的感染後免疫反應性疾病。往往先有感冒、喉痛或扁桃體炎,在1~3周內出現小便量減少,顏色深而混濁,有時似洗肉水樣,同時有浮腫,先見於眼皮和臉部,繼則全身浮腫。甚則出現胸、腹水,此時感到氣急和腹脹。

食療方法:

(1)雄鴨一隻(洗淨),豬蹄200克,同燉熟後,低鹽食,一天分兩三次服光。隔日一次,連服10天。

(2)赤小豆60克,洗淨後備用,母雞一隻,去毛及腸髒洗淨,將赤小豆放入雞腹內,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放適量調味品煲熟後即可食用。

(3)赤小豆60克,冬瓜500克,煮湯後分三次服用。

藥物療法:

1、西藥:控製和消除感染病灶,首選“青黴素”80萬u,肌肉注射,每日3次,14天為一療程。水腫明顯者,可服“雙氫克尿塞”25毫克,每日3次。如果服用利尿藥後血壓仍不降,加服“複方降壓膠囊”,每次1~2粒,每日3次。

2、中藥:中醫分三種類型進行治療。(1)風寒型:初起惡風寒,發熱、咳嗽,繼則全身浮腫、尿少;可用麻黃、防己、杏仁10克,車前草15克,荊芥、防風各8克,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2)風熱型:發熱不怕冷,咽喉疼痛,頭麵浮腫,尿少色黃;可用浮萍、蟬蛻各10克,地膚子12克,冬瓜皮20克,白茅根15克,車前草15克,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3)濕熱型:發熱、口幹口苦、怕熱喜冷、浮腫、尿少,可用白茅根、赤小豆、赤茯苓各30克,蒲公英15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常用的中成藥有:腎炎四味片,每次4~6片,每日3次;或三金片4片,每日3次。

13、慢性腎炎

慢性腎炎又叫慢性腎小球腎炎,一般由急性腎炎轉化而來,多數病人的病因與細菌、病毒、藥物在體內引起的變態反應有關。可分為三個類型。一是普通型:浮腫、血尿和高血壓等均很明顯,頭昏乏力,腰酸腿軟,小便化驗,可見尿蛋白,紅細胞。二是腎病型:浮腫為此型的主要症狀,尿檢查可發現大量蛋白,血漿白蛋白下降。三是高血壓型:浮腫及其他症狀不明顯,血壓持續升高,一般在160~180/90~110毫米汞柱左右,經常頭痛、頭暈、視力障礙等,可伴有貧血。

食療方法:

(1)黑魚一條去腸雜,紫皮大蒜兩頭與黑魚共煮吃,連服兩周。

(2)花生仁60克,紅棗60克,煎濃湯代茶常食飲之。

藥物療法:

1、西藥:首先選用“強的鬆”,每次30毫克,每天2次,症狀減輕後改為維持量,每日10~15毫克,持續1年左右。在應用上藥治療1~2周後,加服“環磷酰胺”50毫克,每日3次,為減少蛋白尿,可服用“消炎痛”,每75~150毫克,分3次口服,療程半年以上。加外,水腫明顯者,可服“雙氫克尿塞”與“心得安”,血壓升高,可加用“可樂寧”,“甲基多巴”等。

2、中藥:中醫分為四種類型治療。(1)脾腎氣虛型:頭暈、腰酸、乏力,麵色淡白,可服“參苓白術散”,每次10克,每日2次。(2)氣血兩虛型:有頭暈、眼花、乏力,可服用“十全大補丸”,每次9克,每日3次。(3)陽虛水泛型:浮腫、腹脹、尿少、怕冷、口不渴,可服“濟生腎氣丸”每次3克,每日3次。(4)肝腎陰虛型:頭暈眼花、腰酸腿軟、手足心熱或煩躁易怒,頭痛頭脹,可服用“六味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2次。

14、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是指血液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濃度超過了正常值。影響膽固醇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麵。一是飲食、過多食用脂肪,特別是膽固醇含量豐富的食物,會使血膽固醇水平上升。二是體重:飲食營養過於豐富,熱量過高,會使體重上升,膽固醇隨著上升。三是經神緊張、吸煙、大量飲咖啡,均可使血膽固醇升高。另外,有些病人可能與遺傳有關。正常人血液中含有膽固醇110~22毫克%;甘油三酯20~110毫克%,高血脂症則血膽固醇高於230~250毫克%,甘油三酯高於130~150毫克%,其中一項或二項增高,一般無明顯症狀,偶有短暫的胸悶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