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談溫詞中意象的運用(2 / 2)

水精簾裏頗黎枕,暖香惹夢鴛鴦錦。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

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

這首詞描寫的是女主人公正在服用精麗的閨幃裏,進入甜蜜的夢鄉,這時室外呈現的是一片淒清江天月夜的景象。室內仍自靜悄悄的,輕風吹動著她頭上的發飾。內容確實簡單;看似毫無意義,但作者運用其高超的藝術技藝,將“水精簾”、“頗黎枕”,以及“江柳”、“殘月”、“藕絲”、“人勝”這些意象連接在一起,從而勾畫出一幅精麗清幽的圖畫,在一片幽靜的氛圍裏呈現益顯靜謐的動象。詞作中,作者以:“水精”而比“簾”以“頗黎”而比“枕”,引起下文,前兩句寫簾內之景,後兩句卻又突轉為室外之景,這其中的意象之間根本沒有直接的聯係,但讀者觀之並不認為其牽強、硬拚,這是因為作者運用了比興的手法,使前後義相互對比、映襯,運用了對偶的手法把不同空間的事物組合起來,產生了鮮明的對比效果,讀者可以通過聯想把這些對比度很強烈的意象順暢地連接了起來,從中領會到作者匠心獨用,領略到溫詞獨具的風格。

再如《更漏子》一首:

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驚塞雁,起城鳥,畫屏金鷓鴣。

香霧薄,透簾幕,惆悵謝家池閣。紅燭背,繡簾垂,夢長君不知。

這首詞寫一個女子在春雨之夜,想念遠在邊塞的丈夫。縱觀全詞,柳絲、春雨、漏聲、塞雁、城烏、金鷓鴣、香霧、簾幕、謝家池雁、紅燭、繡簾,這些意象好像沒有什麼關聯,而僅在最後用一“夢”字,便把所有的意象連接了起來,並把女子正在癡迷的思念著遠在他鄉的丈夫的心情很真實地表現出來。

三、溫詞意象的個性特點

溫詞的意象帶有強烈的個性特點。葉嘉瑩說:“飛卿之詞特點,乃在於其但以客觀之態度而標舉精美之名物,而不作主觀之說明”。(《迦陵論詞叢稿》)從上文的具體分析中,我們可以很明了的看出物象精美,色彩濃豔是溫詞運用意象的一個很顯著的特點,也反映了溫詞純美的藝術風格。這裏不必贅述。那麼,我們說溫詞意象運用的另一顯著特色則是客觀――隻作客觀之描述而無鮮明的主觀態度。

溫庭筠當時創作的目的,隻是為“綺筵公子、繡幌佳人”作“清絕之詞,助嬌嬈之態”也就是為了娛賓遣興,應歌協樂,這類詞作不需要有作者的主觀感性,更多地倚仗於華麗的詞藻和動作之音律,以及男女豔情的內容而取勝。溫庭筠常把自己隱藏在了筆下那些女子後麵,通過她們曲折的抒發自己的苦悶。他把“賢人君子幽怨約悱不能自言之情”。以完全客觀的態度投入到詞作之中,使我們無法看透作者的真實麵目。

所以,溫詞所表現的,多為冷靜之客觀,精美之技巧,而沒有熱烈的感情及明確的指向。比如其詞中的“寶函鈿雀金鷂束鳩,沉香閨上吳上碧”、“竹風輕動庭除冷,珠簾月上玲瓏影”、“繡衫遮笑顏、煙草黏飛蝶”,“翠釵金作股,釵上蝶雙舞”、“蟬鬢美人秋絕”,“淚流玉箸千條”(以上均見於《花間集》)所收錄的《菩薩蠻》及《河瀆神》諸調)諸句,無論他寫的是到內之景物,室外之景物,或者是人的動作,人的裝飾,甚至於人的感情,讀之但覺如一幅圖畫,極冷靜、極精美,而無絲毫個人主觀的悲喜愛惡流露其詞。

溫庭筠是有些詞作所標舉之精美的名物,雖然其中有明顯的脈絡可尋,但它仍然是客觀之敘寫,欣賞者無法認定作者的主觀態度。

如《菩薩蠻》“小山重疊重明滅”一首,自屏風上的光線忽明忽暗寫起,然後是屏風內人的懶起、梳妝、簪花、照鏡、穿衣,可以說寫得層次井然,有條有理。再如《菩薩蠻》“夜來皓月才當午”一首,自皓月當午寫到簾垂,寫到臥,寫到往事的追憶,寫到錦衾的曉寒,其中文理亦然有序,娓娓道來,隻是這一類詞的層次條理雖然清楚明白,然而依然並沒有顯明的主觀悲喜之表示,前一首的“雙雙金鷓鴣”,後一首中的“錦衾知曉寒”,雖有孤單之反襯,獨眠之暗示,然而也不過僅僅是一點陪襯性的暗示而已。

所以說,溫詞意象運用帶有強烈的個性征――精美而客觀。溫詞意象運用上的這兩大特點也正體現著溫庭筠詞作的藝術風格――精美之技巧,客觀而冷靜。

我們總起以上三部分之論述,從意象這一範疇來研究古典詩歌,可以看出能否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意象群,是衡量詩人是否具有獨特風格的一個標準。而溫庭筠則在自己的詞作實踐中形成了一係列精美的意象群,他所采用的意象華美濃豔,色彩斑斕,而且意象之間組合綿密,起伏跌宕。因而樹立了其禾農麗綿密,客觀而精美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