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可
麵對成人高校學員不同層次的年齡、文化構成狀況,如何提高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爭取有好的教學效果,也許是每個專職教師都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都各自積累了有益的經驗和方法,值得吸收和借鑒。對此,本人不揣淺陋,也想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點這方麵的感受和體會,以就教於同仁。概括我的感受就是:教師最好有對象性地開設一些專題講座,在思想、理論的講授中必須注重其知識的曆史性和現代性,舍此而談教學質量的提高,恐怕難以做到。
一、要有對象性
教學要有對象性,即教師的講授要看對象,其實質就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但這看似簡單明白的道理,要貫徹實施得好也並非易事,尤其是在本人所執教的成人院校更是如此。這類院校既有按計劃招收的各類成人、高職班學員,又有不定期舉辦的各類幹部培訓班。在政治理論課的講授中,如果說對前者還可按教材有序進行的話,那麼對後者而言顯然就較為困難。這是因為參加短期培訓的各類幹部在構成上並非單一,既有老、中、青的不同年齡結構,又有中專、大專、本科的不同學曆;既有一般職員,又有工作多年、有豐富社會人生經驗、並擔負一定領導職務的同誌。但一般說來,他們又都具有一定思想理論基礎和文化素養,在學習的願望和要求上,並不會滿足於教師的泛泛而論,也不會對闡述基本原理的教材感興趣,而是期望獲得更切合當今社會現實和他們本身實際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材料,最起碼也是對原有水平的提高,以便博大胸懷、開闊思路,增長見識。很顯然,麵對這樣的教學對象,一個政治理論課教師不考慮其要求和願望是不現實的。實際上,學員滿意不滿意也是一個衡量教學質量優劣的重要標準。
怎麼辦?如何有對象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我的感受是:必須以開設專題講座的方式,去集中、概括地深入闡述或介紹一些具有現實價值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這樣才可以真正啟迪學員思考,增進其知識和理論水平。近些年來,我在講授哲學、鄧小平理論等課程時,一方麵是將這些課程本身分為專題,以使學員重點把握;另方麵又根據學員要求和興趣開設了一些相關專題,例如,我們批判邪教,那麼“正教”又是什麼呢?這就需要對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信仰、教義教規及其對民族文化的影響有所了解;又如、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又在哪裏?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有其現代意義和價值嗎?儒家、道家、法家,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韓非子等等,他們的基本理念和價值取向是什麼?再如,麵對商品經濟衝擊下的道德滑坡、人性扭曲,你怎樣看待和認識人性問題和道德建設?諸如此類的等等問題,並不是僅僅以例證的方式、零敲碎打就能講清楚、說明白的,當然也不可能在幾個課時之內就闡述得透徹深刻,但以專題專論的方式畢竟可以使學員有所把握和了解。實踐證明,學員對這種教學方式是歡迎和感興趣的,原因就在於參加培訓的幹部們由於日常事務的糾纏,少有機會去係統閱讀有關書籍以擴大其知識麵,即使對某些問題有所了解,也如老黑格爾講過的那句老話,熟知非真知。一旦獲得真知,有所教益,不也由衷喜悅和快樂嗎?
誠然,專題講座的開設有一定難度,它需要教師本人有較為寬廣深厚的理論和文化知識儲備,否則難以勝任。但也正因為有難度,可以促進教師去發奮讀書,真正下一番功夫去集中研究一個或幾個方麵的問題,如此可以收到教學相長、育人育己的雙重效果。
二、要有曆史性
在政治理論課的講授中,突出、注重知識的曆史性或具有強烈的曆史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麵。至於為什麼要重視曆史,前人和今人已多有論述。龔自珍講過,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克羅齊也講過,一切真曆史都是當代史。曆史並不是死的,就存在於我們的思想和靈魂之中。重溫人類曆史的步伐,在心靈中重演過去的思想,往往會成為我們新生活的源泉,為我們繼續前進提供新的精神動力和信念支撐。一位台灣作家曾將曆史比做以色列的“沙漠玟瑰”,這種植物實際是地衣的野草,其神奇之處在於它可以在幹旱的沙漠中隨風飄蕩幾年、十幾年,幹枯如柴。可一旦在水中浸泡幾天之後,便會重新變綠、發芽、生根,奇跡般地燃起生命之火。過去的曆史,用現代思想的活水去澆灌、滋潤,用新生活的陽光去照耀,就會成為對我們極有價值的、活潑潑地、有生命的東西,這恰恰是德國現代哲學家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中所指出的“視界交融”。人是現實的存在,也是曆史的存在,曆史與現實,都是人的存在方式。曆史同現實的對話、交流、碰撞迸發出來的思想火花,不也可以指引我們的現實和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