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發揚學生的主動精神與自主意識,首先,必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誘發學生參與體育課的欲望。具體做法有二:一是改變教學環境引起學生興趣。比如有些教學內容比較枯燥,學生該刻意創造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與教學氣氛,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或者將學生帶到綠樹環繞的山上和營地,讓學生同老師們隨著音樂一起練習,這樣,既激發學生練習的欲望,也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使過去不喜歡上課的學生也能積極參與。二是大膽放手,讓學生當“教師”,比如:學生掌握某一項技術的基本要領後,讓學生動腦筋、提問題,輪流組織操作,這樣既鍛煉了他們的“指揮”才能,又全麵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從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內容、條件出發,創造出不同特色的體現素質教育功效的體育課的結構模式,促進體育教育學所在內容上豐富、在形式上多樣,易為學生所接受,從而充分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意識。
三、把整體意識引入到體育教學之中
明代的王守仁在他所著的《傳手錄》中言:“教人為學,不可執偏”。說明教學不可局限於一方麵。而我們的應試教育卻始終把傳授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把知識教育視為唯一教育內容,不重視德育,忽視體育與美育,形成考什麼、教什麼,嚴重影響了學生生動活潑地全麵發展,造成學生高分低能的虛假現象,甚至不乏高考“狀元”卻是體弱者。有的因病中途退學。學校體育教學也是注重向學生傳授體育運動的技術技能和運動成績的提高,忽視了對學生素質的全麵發展教育,沒有真正發揮出“體育與健康”課程育人的功能,人才質量的高低取決於人才整體素質的培養,因為人的素質的提高是靠各方麵的知識一點一滴的積累而成的,所以把整體意識引進到體育過程,從而力爭達到全麵提高學生體育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體育意識和具備獨立鍛煉身體的能力和終身體育能力)的目的,要求到這一目的的不是一朝一日之功,必須有計劃地循序漸進,確保必要的“三基”教學,掌握基本功之後,著重傳授鍛煉方法,把培養和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更好的提高整體素質的目的。
四、把學法指導引入到體育教學之中
素質教育的又一特征,就是發展性和基礎性,即培養學生為今後人生和社會發展打下基礎的基本素質,具體在體育教學中,就應重視學法指導,針對教師而言,不再以應試教學中的灌輸、傳授體育知識技能為中心,而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鍛煉、發展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為中心。當然,在學法指導這一問題上,要有:教、扶、放不同層次的指導,也就是,學生不懂時教,似懂非懂時扶,完全懂時,大膽的放,針對各個學生的不同層次,教師采用相應的指導,以增強對學生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這樣,使學生在不同層次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提高,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到進步的喜悅。
五、結語
學校體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必須堅持麵向全體學生,全麵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麵發展,必須充分發展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傳授體育知識技能,培養學生體育意識、興趣、習慣和能力;必須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全麵性、全體性、基礎性、主體性等特征,從而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跨世紀人才做出應有的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