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論我國社會現代化的條件與途徑(3 / 3)

50年代初期,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浪潮首先從東歐個別國家開始。經過不斷發展,80年代已經普及到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從改革內容看,也已經由局部到整體,由經濟體製改革到政治、科技、文化、教育體製的全麵改革。所以在社會主義國家,改革已經形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曆史潮流。為了促進社會生產力保持高速度增長,保證社會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的全麵發展,社會主義各國將力求通過以經濟體製改革為中心的全麵社會改革來實現。

同樣,我國也早在50年代就對原有經濟體製中存在的弊端有所察覺。1956年毛澤東同誌在《論十大關係》中就曾以蘇聯為借鑒,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總結出我國自己的經驗,明確提出不照搬蘇聯的模式,應當走我們自己的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國雖然對經濟體製作過幾次改革,但都很不徹底,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代化建設經過曲折的發展過程,從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就必須進行以經濟體製改革為中心的全麵體製改革。

其次,為了主動地、有成效地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就必須實行改革。我們知道,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實現改革是我們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生死攸關的問題。當今世界範圍內興起的新技術革命,給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來一個極好的機會,但同時又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同時我們絕不能忽視科學技術發展在社會現代化建設中的特殊作用,抓住機會,主動迎接新技術革命的到來。麵臨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和有利的現代化建設時機,應該加快改革我們現行的經濟、技術、文化、教育和思想文化體製。這樣,才能使我們具有吸收和運用當代最新科學技術成果的更強大的能力,才能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迅速得到發展。也隻有這樣,才能使我國走在世界現代化發展曆史潮流的最前麵。

還有,為了使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不斷自我完善,必須實行改革。由於我國曆史上經曆了長時期的封建主義社會,曾經遭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由於我們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加上我國人口眾多,底子薄、水平低,現代化經濟、政治、文化、生活方式很難發展起來。特別是社會主義製度剛剛建立起來以後,背著沉重的經濟、文化落後和封建小生產影響的包袱,在過去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缺乏經驗,受“左”的思想指導和外國模式的影響,使我們形成一套同社會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死板僵化的經濟體製。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社會現代化的事業必然要經曆更加艱難的過程,更需要我們做出加倍的努力,以必勝的信心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克服前進道路上艱難險阻。隻有通過改革,才能不斷完善我國社會主義製度,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從多方麵改變一切不相適應的經營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維方式。隻有實行這種不斷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社會主義製度,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才能逐步完成曆史賦予我們的偉大任務。

總之,改革的目的,就是在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為社會主義社會創造新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製,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不斷發展,使我國社會現代化得到逐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