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天
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
一些人有了優越的工作環境,
一些人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便自我陶醉、自我滿足,
便淡化學習、放鬆學習。
學習是沒有終點的,
學習是終身的事業,
不斷地學習應該是我們一生的追求。
隻有不斷地學習,
才能開創生命的輝煌,
才能登上人生的一個又一個高峰。
無論你的文憑有多高,
無論你是在哪個年齡階段,
無論你身處哪種環境,
無論你成就有多大,
你都應不斷學習。
因為人生是永遠不會畢業的。
譚盾是一個喜歡拉琴的年輕人,他剛到美國時,在街頭拉小提琴賣藝賺錢。很幸運,譚盾和一位黑人琴手一起找到了一個最能賺錢的地盤,一家商業銀行的門口。過了一段時間,譚盾攢夠了錢後,便告別黑人琴手,到一所大學進修音樂。十年後,譚盾進修有成,路過那家商業銀行時,發現昔日的老友,仍在最賺錢的地盤上拉琴。當黑人琴手看到譚盾時,異常高興地問道:“兄弟啊,你現在在哪裏拉琴啊?”譚盾回答了一個很有名的音樂廳,黑人琴手反問道:“那個地盤也能賺錢嗎?”他哪裏知道,現在的譚盾,已經是一名國際知名的音樂家,他經常在著名的音樂大廳演出,而不是繼續在街頭拉琴賣藝。
人不是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歌德
第2天
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
人與人不同,
除了機緣、能力、性格差異外,
更重要的是業餘時間的差異,
每個人的業餘時間雖是一樣,
有的用來幹一些無聊的事情,
寶貴的時間白白浪費掉。
有的善於利用一分一秒去學習,
長時間地積累下來,
就獲得了不少新的知識,
也獲得了人生的勝利和成功。
在這樣一個知識經濟時代,
一個人能否占有比他人富裕的智力、資本,
關鍵在於業餘時間的利用。
正如哈佛經典所言:
一個人的命運,
決定於晚上八點到十點之間。
台灣著名企業家陳茂榜,雖隻有小學文化程度,卻榮獲了美國聖諾望大學頒發的名譽商學博士學位,他的演講折服了很多聽眾,其記數字的本領也是超人一等。陳茂榜的這種實力,主要得益於一輩子堅持利用業餘時間不斷地學習充電,他十五歲輟學到一家書店當店員,每天從早到晚工作十二個小時,下班以後,讀書成了他唯一的享受。日子一長,他養成了每晚至少讀兩個小時書的習慣。他說:“學曆固然重要,但更有用的是利用業餘時間學到的真才實學。”
我就是平凡人,我沒有發現自己與別人有什麼大的不同。如果說有不同,那就是我每天平均除了七小時睡覺外,其他時間都在工作或思考。——張朝陽
第3天
學曆並不代表一切
一個人擁有高學曆,
就擁有了不錯的就業資本。
但學曆隻是學習經曆的一種證明,
學曆隻代表過去,並不代表將來,
學曆高並不意味著水平高、能力強。
有些人的學曆很低,
但是經驗豐富,
加之勤奮好學,
具有真才實學,
他們在工作上遊刃有餘。
有些人學曆很高,
但是坐吃老本自我陶醉,
架子難放懈怠學習,
這種人往往四處碰壁。
隻有尊重經驗依靠能力,
隻有不恥下問不斷學習,
才能少走彎路少鬧笑話。
那種抱著學曆睡大覺的人,
絕對會碌碌無為一生。
一個博士分到一科研單位工作。一天,他去單位後麵的小池塘垂釣,正好單位兩個學曆比較低的老同事也在那裏釣魚,博士心想:我學曆最高,我理你幹啥!一會兒,一老同誌放下釣竿,從水麵如飛般地走到池塘對麵上廁所,博士覺得奇怪,但認為自己是博士不好去問。過了一陣,另一老同誌同樣迅速飄過水麵去上廁所。等到博士要上廁所時,他不願意從池塘邊繞過去,他想:兩個學曆低的人都能飄過去,我為什麼不能?剛一邁腳,便撲通一聲栽到水裏。兩位老者把他拉了上來,博士問道:“你們為什麼可以走過去呢?”兩位老者相視一笑說:“這池塘裏有兩排木樁,下雨漲水,木樁被淹在水下,我們知道位置,你怎麼不問一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