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常生活禮儀 (二)虛巧不如拙誠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但也不能太較真,認死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太認真了,就會對什麼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鏡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巒;肉眼看很幹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試想,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毛病,恐怕那家夥罪無可赦、無可救藥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互相諒解,經常以“難得糊塗”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肚量,能容人,你就會有許多朋友,左右逢源,諸事遂願;相反,“明察秋毫”,眼裏不揉半粒沙子,過分挑剔,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論個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會躲你遠遠的,最後,你隻能關起門來“稱孤道寡”,成為使人避之惟恐不及的異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團結大多數人。他們極有胸懷,豁達而不拘小節,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如豆,從不斤斤計較,糾纏於非原則的瑣事,所以他們才能成大事、立大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偉人。
不過,要真正做到不較真、能容人,也不是簡單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養,需要善解人意,需要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思考和處理問題,多一些體諒和理解,就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和諧。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屬出半點毛病,動輒大聲嗬斥,橫眉立目,屬下畏之如虎,時間久了,勢必積怨成仇。想一想天下的事並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攬的,何必因一點點毛病便與人動氣呢?可如若果調換一下位置,挨訓的人也許就理解了上司的急躁情緒。
在公共場所遇到不順心的事,實在不值得生氣。素不相識的人冒犯你肯定是另有原因的,不知哪一種煩心事使他這一天情緒惡劣,行為失控,正巧讓你趕上了,隻要不是侮辱了人格,我們就應寬大為懷,不以為意,或以柔克剛,曉之以理。總之,不能與這位與你原本無仇無怨的人瞪著眼睛較勁。假如較起真來,大動肝火,刀對刀、槍對槍地幹起來,釀出個什麼後果,那就犯不上了。跟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較真,實在不是聰明人做的事。假如對方沒有文化,一較真就等於把自己降低到對方的水平,很沒麵子。另外,對方的觸犯從某種程度上是發泄和轉嫁痛苦,雖說我們沒有分攤他痛苦的義務,但客觀上確實幫助了他,無形之中做了件善事。這樣一想,也就原諒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