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軟實力與硬道理——“軟實力”討論的觀察之一(1 / 1)

“軟實力”(soft power)是美國學者約瑟夫·奈(JosephS Nye, Jr)1990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這一概念,大概在1990年代後期的中國學術界引發了注意與研究,近年來更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而直接進入國家重大決策層的視野。一個反複被陳述的事實是:後奧運時期的中國已是一個和平崛起的大國,在諸如經濟等方麵的硬實力已經足夠強大,而與之不相稱的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薄弱。故而,與美國、韓國、日本等確立了文化發展戰略且取得了顯著實績的國家相比,發展我們國家的軟實力顯得尤為緊要。隻有發展了文化軟實力,我們才能在國際上擁有更良好的大國形象,才能在文化全球化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我們在諸多國際事務中才能更有發言權。

在這樣的陳述中,我們注意到了“國家形象”這個關鍵詞。在人們看來,經濟的高速發展並沒有能夠讓我國享有更高的國際聲望,隻有通過“文化”的營造才能發揮“軟性”而持久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征服力,“國家形象”的最終完善需要“文化軟實力”的建設與支撐。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人們認定文化軟實力的意義常常都體現為提高綜合國力,增強國際競爭力。事實上,我們也看到了,目前從政府到學界更重視的就是如何對外正麵展示中國的良好形象:不斷推動“中國文化外交之年”的成型;津津樂道於孔子學院在海外的創辦;以國際上日漸升溫的“漢語熱”為榮;在北京啟動漢英對照《大中華文庫》全球發行工程(2007年1月12日)……這一切的努力,都意在“向世界說明中國”,這一切的欣喜,都因為我們“向世界說明了中國”。

重視“國家形象”也就意味著我們潛在的訴說對象是外國受眾。

毫無疑問,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研究和展示將外國受眾作為潛在的訴說對象,以展示中國作為文化古國的吸引力為重點,這是有它的曆史合理性和現實針對性的。但我們有必要追問的是,如果我們僅僅將文化軟實力研究的意義界定為向世界“說明”中國,這種潛在的辯解姿態是否有利於我們研究的深入開展?此外,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能否從根本上建構起更為強大的中國國家文化?

很明顯,外國受眾並不是靜態的被動的接受者、傾聽者,而是有一整套思維方式、價值標準和現實權力的對象。對於外國受眾,特別是西方民主國家的受眾,是否一味展示東方文化的“異樣魅力”就總能構成“吸引力”?我們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能建構成功,那麼,這個看似“軟性”的國家形象的背後,一定有著堅實的“硬道理”的支撐。

什麼是“硬道理”?就是我們國家民族自身社會文化建設的堅實成果,它包括社會文化良性結構的建立、新的文化價值觀念的吸引力,等等。一句話,就是在單純作為“技術”手段加以宣傳的種種技巧之外,國家民族主體的實際性的發展和成就。

所以,我們在當今討論文化軟實力,從本質上說,不是要以辯解的姿態放棄自己的本位追求,為了一時的對外宣傳、美化中國的形象而自以為是地一味“展覽”並放大中國的“異樣魅力”,去盲目迎合、追趕人家的文化口味,而應該重拾我們的文化自覺性,從建構我們自身的文化正當性出發,找到“不去教堂,不念聖經”卻能讓中國人凝聚在一起的那個文化紐結。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許會有偏重於宣傳自我形象的階段,但從長遠來說,這種形象宣傳隻有與我們對中國真正的社會文化的關注與積極建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最終有助於增強我們國家的文化力量,提高中國作為文化大國的地位。也就是說,中國真正的社會文化的建設,中國真正的文化凝聚力的形成,這才應該是我們研究文化軟實力的目的,這才是文化軟實力研究的“硬道理”。隻有考慮到了這個“硬道理”的“軟實力”才是具有長久生命力的真“實力”,隻有這樣的文化軟實力研究,才是有根的研究,建基於這個宏大地基之上的文化展示,才是有說服力和吸引力的。

(與楊華麗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