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愛,看起來輕,掂起來卻很重(7)(3 / 3)

幸運的是,不久後一個外籍醫療小組來到了這裏,小組隻有兩個人:一個女醫生,一個女護士。

女醫生很快對傷員進行了急救。小女孩需要輸血,但是她們帶來的醫療用品中沒有可供使用的血漿。於是,女醫生決定就地取材,她給在場的所有人驗了血,終於發現有幾個孩子的血型和小女孩是一樣的。可是醫生和護士都隻會說一點點的越南語和英語,而孤兒院的工作人員和孩子們隻聽得懂越南語。

於是,女醫生盡量用自己能說的越南語加上一大堆的手勢告訴那幾個孩子:“你們的朋友傷得很重,她需要你們給她輸血!”終於,孩子們點了點頭,好像聽懂了,但眼裏卻藏著一絲恐懼!

孩子們沒有人吭聲,沒有人舉手表示自己願意獻血!女醫生沒有料到會是這樣的結局,一下子愣住了!為什麼他們不肯獻血來救自己的朋友呢?難道他們沒有聽懂剛才對他們說的話嗎?

忽然,一隻小手慢慢地舉了起來,那是一個小男孩!

醫生很高興,馬上把小男孩帶到臨時的手術室,讓他躺在床上。小男孩僵直著躺在床上,看著針管慢慢地插進自己的胳膊,看著血液一點點地被抽走,眼淚不知不覺地流了下來。醫生緊張地問是不是針管弄疼了他,他搖了搖頭,但眼淚還是沒有止住。醫生開始有一點慌了,因為她總覺得有什麼地方肯定弄錯了,但是到底錯在哪裏呢?針管是不可能弄傷孩子的!

關鍵時候,一個越南籍的護士趕到了孤兒院。女醫生把情況告訴了越南護士。越南護士忙低下身子,和床上的孩子交談了一會兒,不久後,孩子竟然破涕為笑。

原來,那些孩子都誤解了女醫生的話,以為她要抽光一個人的血去救那個小女孩。一想到不久以後就要死了,所以小男孩才哭了出來!醫生終於明白為什麼剛才沒有人自願出來獻血了!

“既然以為獻過血之後就要死了,為什麼他還自願出來獻血呢?”女醫生問越南護士。

於是越南護士問了一下小男孩,小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大感悟:

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可以超越時空和痛苦的限製,永遠溫暖著人們的心靈。在被痛苦折磨的日子裏,為別人付出愛,就是將無限的光明注入他的心中。

患難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夠

有記者問晚年的張學良:“您一生最佩服的人是誰?”

張學良不假思索地脫口答道:“是周恩來!”記者又問:“您一生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張學良答道:“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和周恩來再見一麵。古今人物中,不論一個人多麼英明、偉大,人們對其褒揚時,貶低之聲總也相伴不絕,但隻有一個人例外,他便是周恩來。”

早在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時,周恩來就通過各方麵傑出的表現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駐黃埔軍校的國民黨代表廖仲愷曾指著26歲的周恩來對他自己年僅16歲的兒子廖承誌說:“他就是共產黨的大將周恩來。”當時黃埔軍校一期中,有一位來自浙江的“狂生”胡宗南,在他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人能超過自己,但遇見周恩來後,這位後來的國民黨上將、號稱“西北王”的胡宗南見人就說,周恩來是最了不起的,他是中國的希望。

在“西安事變”中,周恩來與張學良一見如故。張學良被蔣介石幽禁後,周恩來時刻牽掛著他的安危,並千方百計與他聯係。1959年,蔣介石在台灣宣布解除對張的“管束”時,海峽兩岸封閉阻隔,經周恩來多方努力,由香港的郭增愷夫人秘密托信給張學良。那時張學良伉儷被允許每周三到台北的士林凱歌教堂做禮拜,郭增愷夫人也是基督教徒,在教堂內把周恩來的信親手交給張學良夫人。周恩來的信裝在一隻口紅盒中,信中周恩來用毛筆親書:“善自珍攝,修身養性,前途有望,後會有期。”當時的張學良看著信潸然淚下。

張學良多次說:“在半個世紀的秘密幽禁生活中,心中一盞不滅的希望之燈,就是周恩來。”事實上,不僅僅是張學良一個人,馮玉祥見到周恩來後,也折服於周恩來的淵博學識和坦誠人格,並寫下了自己“吃飯太多,讀書太少”的感慨。

大感悟:

正如生鐵隻有在烈火中才能錘煉成鋼一樣,最堅實的友誼是在共患難中結成的。古人說:“得一知己,死可無恨。”一個人能得一個患難之交,真是一生莫大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