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烏夜啼(1 / 1)

“題解”

《烏夜啼》,曲名。《樂府詩集》列為《清商辭曲·西曲歌》。“《烏夜啼》,宋臨川王義慶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義康於豫章,義慶時為江州,至鎮,相見而哭,為帝所怪,徵還宅,大懼,妓妾夜聞烏啼聲,扣齋雲:明日應有赦。其年,更為南州刺史,作此歌。”(《舊唐書·音樂誌》)

寫作年代未詳。

月明無葉樹,霜滑有風枝。

畫堂鸚鵡鳥,冷暖不相知。

次聯寫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隻好依托那被月光照得很明亮的寒天無葉之樹。“月明無葉樹”,何枝可依?——“霜滑有風枝”,隻有這被夜裏寒霜又加上了一層凍滑的風搖不定的樹枝了。

前六句突出描寫了烏鴉的貧寒處境。最後兩句卻筆鋒陡轉,描寫鸚鵡鳥住在富貴人家裝飾華麗的畫堂裏,又暖和又舒服,哪裏會知道外麵寒烏的寒冷苦楚呢?

取詩之前三字為題,好似《無題》詩。全詩僅四句,前兩句是由三三構成的三字句,後兩句都是七字句。這種格式運用三句式與七字句輪換,很像民間歌謠的三三七句式。又很像初期的詞牌小令。無怪乎後來人們采用此詩句式入詞,調名即曰〔花非花〕。這種詩與詞相似的“詩猶小令”、“詩如小詞”的現象,是否唐代較早嚐試填詞的白居易的開山之作?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第三句“來如春夢幾多時”。“來”者“如春夢”卻不是春夢,而且像“春夢”一樣,來去匆匆,時間很短暫。“幾多時”即狀其來時的倉卒,易於幻滅。從而引出第四句“去”者。

“來”者如“春夢”,但又不是“春夢”。“去”者呢?“去似朝雲無覓處”。“去”者似“朝雲”,卻又不是“朝雲”。“春夢”易逝,“朝雲”難留;“無覓處”,連尋找的地方都沒有!有人認為在唐宋之際,常有客舍招妓伴宿者,正是夜半而來,黎明即去,我則以為是一種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