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江南遇天寶樂叟(1 / 2)

“題解”

本詩約於長慶(唐穆宗李恒年號821~824)三年(823)前後在杭州所作。天寶樂叟,即詩中“病叟”(又作“老叟”)。天寶係唐明皇年號(742~756)。天寶叟於安史之亂後,“漂淪到南土”,在杭州同白居易相遇,時白氏在杭州刺史任上。

白氏將這首詩歸入“感傷詩”,即在《與元九書》中所說“又有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歎詠者一百首,謂之感傷詩。”詩歌通過同天寶樂叟的對話,從側麵反映出自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之亂後,半個多世紀唐代社會盛極而衰的巨大變化,寄寓著詩人的感昔傷今之情。

白頭病叟泣且言,祿山未亂入梨園。

能彈琵琶和法曲,多在華清隨至尊。

是時天下太平久,年年十月坐朝元。

千官起居環佩合,萬國會同車馬奔。

金鈿照耀石甕寺,蘭麝熏煮溫湯源。

貴妃宛轉侍君側,體弱不勝珠翠繁。

冬雪飄錦袍暖,春風蕩漾霓裳翻。

歡娛未足燕寇至,弓勁馬肥胡語喧。

豳土人遷避夷狄,鼎湖龍去哭軒猿。

從此漂淪落南土,萬人死盡一身存。

秋風江上浪無限,暮雨舟中酒一尊。

涸魚久失風波勢,枯草曾沾雨露恩。

我自秦來君莫問,驪山渭水如荒村。

新豐樹老籠明月,長生殿暗鎖春雲。

紅葉紛紛蓋瓦,綠苔重重封壞垣。

唯有中官作宮使,每年寒食一開門。

這首詩由天寶叟同詩人的對話兩部分組成。自開篇至“枯草曾沾雨露恩”二十四句係第一部分,都是天寶叟敘說懷念華清宮昔日繁華和感慨自己漂淪南土的話;從“我自秦來君莫問”至終篇八句是詩人告訴天寶叟華清宮當今狀況的話。

首句寫天寶叟頭發已白又有病,一遇到詩人,未曾說話就泣不成聲。“泣”,小聲哭;“言”,不能自已,寫天寶叟邊哭邊說、嗚咽泣訴。都訴說了些什麼呢?

說自己從安史之亂前就進入梨園。唐明皇通音律,設教坊,選“坐部伎”、“立部伎”、“雅樂部伎”等子弟三百人,親自教於梨園,稱為皇帝梨園弟子。宮女數百人,也稱梨園弟子,稱作“法部”,住在太極宮內宜春北院。法部曲“曲聲清而近雅”,樂器除琵琶,還有鐃、鈸、鍾、磬等。《霓裳羽衣曲》就是著名的法曲之一。在梨園會彈琵琶又會奏法曲。“琵琶”即《琵琶宮聲》,曲調名;“法曲”,道教樂曲。由於“明皇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唐書·禮樂誌》),所以他“多年華清隨至尊”。“華清”,華清宮;“至尊”,封建社會稱頌皇帝,至高無上、尊崇無限。唐開元年間(713-741)直到天寶初年,安祿山之亂前,“天下太平”,唐明皇年年十月間都要到華清宮的最高處朝元閣坐朝。“千官”二句猶言朝廷諸多官員、天下萬國使臣都要來朝拜會見。“萬國”,在周代本指諸侯,在唐代則指節度使,即“藩鎮”。“會同”,《周禮·大宗伯》:“時見曰會,殷(眾)見曰同。”詩人未直寫朝會儀式,而是用“起居環合”、“會同車馬奔”來烘托渲染朝會盛況,重點在寫人。“千官”,言其多也;“起居”,特指給皇帝行禮;“環合”,《史記·孔子世家》:“夫人……環玉聲然。”《後漢書·皇後紀事》:“動有環之響。”《宋書·後妃傳論》:“環係響。”所以這裏是形容千官所佩環聲響成一片。環,係玉製的圓形或其他形狀的佩飾。古代貴族男女都佩係玉飾於腰帶之間,一走動即叮作響。“萬國”,亦言其多;“會同車馬奔”,言所乘車馬同時急馳奔走,同“十月驪宮萬國朝”(權德輿《朝元閣詩》)都是形象地極言朝會之盛。“金鈿照耀石甕寺,蘭麝薰煮溫湯源”,前一句言遊山的貴族婦女多,據《玉台新詠序》、《唐書·輿地誌》記載,貴族婦女以頭飾多少定品級。那鑲嵌金花寶石的首飾,如“首飾花”、“花鈿”、“花釵”都屬“金鈿”一類,多到把驪山深洞的石甕寺都照亮了。石甕寺“在驪山半腹石甕穀中,有泉激而似甕形,因是名穀,以穀名寺。”(《南部新書·己》)後者是說驪山溫泉之源好像被蘭麝薰煮一樣,從源頭一流出來就帶有香味。這兩句對寺廟、溫泉以極度稱讚。“貴妃宛轉侍君側”四句,天寶樂叟特別記憶的人物,她“宛轉”(美好順從貌)地服侍君(唐明皇)王,那“體弱”“嬌無力”的樣子,珠玉首飾滿頭(“不勝”,禁不住),錦袍溫暖裹體,宮外“冬雪飄飄”,宮內卻:“春風蕩漾”和暖如春天,歡跳著霓裳羽衣舞。專述楊貴妃的受寵情景。以上八句極言朝會、溫泉、侍君的盛況。“歡娛”二句,在筆法上同“驪宮高處入青雲”(《長恨歌》)。緊接“漁陽鼙鼓動地來”,同樣是盛極一轉,安史之亂發生了,“燕寇至”、“胡語喧”,因安祿山是胡人“夷狄”之屬——故有此語。於是長安一帶(屬古豳地)民人因唐明皇逃走而四散奔逃。“鼎湖”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銅鑄鼎,鼎成,騎龍上天……後來用此典故喻皇帝死亡。《史記·五帝本紀》曰:“黃帝姓公孫,名軒轅。”這裏比喻唐明皇死去。這四句是說安祿山之亂及其釀成的後果。樂叟也因此漂淪到南土,“萬人死盡一身存”,不過自己還僥幸活著,隻是如“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琵琶行序》)罷了。“秋風江上浪無限,暮雨舟中酒一樽”正是對此“漂淪”生涯的形象描寫。憂愁似浪而“無限”,隻有暮雨孤舟、一樽相伴、用酒消愁。接著用“涸魚”、“枯草”自喻,而今如涸魚被困,失去了乘風破浪的“風波勢”;又似枯草風折,但曾經沾過皇帝的“雨露恩”,永遠記在心中。以上是天寶樂叟的話,主要懷念昔日在宮中的繁華,慨歎今天的漂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