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良好的品德是做人之本(2 / 2)

“我能到尊兄府上討杯酒喝嗎?”等其他商人散盡了,大客商對張翁說。“當然,求之不得。”張翁忙說。到了張翁家,酒席擺了上來,大客商執意要張翁夫妻來共飲。

當張翁及其妻落座後,隻見大客商站起來,然後又雙膝跪下向倆人磕頭。“你這是為何?快請起!”張翁夫婦這一驚非同小可。

“你們真的認不出我啦?”大客商問道。

“你是……?”張翁夫婦仔細辨認了半天後,半信半疑地問。

“我正是您們救過的那個人!”大客商說著又一揖到地。

張翁將5000匹布賣完要還大客商錢時,大客商為報答救命之恩,說什麼也不收。張翁隻好作罷。此後,張翁以此做資本,買賣越做越大,成了邯鄲城裏有名的“布張家”。

有些人說人生就是一場拚殺。尤其是在戰場一般的生意場上,是不能存有仁慈之心的。說這種話的人,實質上是隻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麵。其實真正成大事的,幾乎無一不是那種修養極高、心地地純良之人。在很大程度上,美德是等於財富的。

2.善行必有善報

行善事是一個人品德高尚的最直接體現,這種修養品格極高的人,是值得每一個人信賴和回報的,他們也終究會得到這種善果。

一天,一個貧窮的小男孩為了攢夠學費正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勞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時感到十分饑餓,但摸遍全身,卻隻有一角錢。怎麼辦呢?他決定向下一戶人家討口飯吃。當一位美麗的女孩打開房門的時候,這個小男孩卻有點不知所措了,他沒有要飯,隻乞求給他一口水喝。這位女孩看到他很饑餓的樣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給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問道:“我應該付多少錢?”女孩回答道:“一分錢也不用付。媽媽教導我們,施以愛心,不圖回報。”男孩說:“那麼,就請接受我由衷的感謝吧!”說完男孩離開了這戶人家。此時,他不僅感到自己渾身是勁兒,而且還看到上帝正朝他點頭微笑。

其實,男孩本來是打算退學的,但他放棄了這個念頭。

數年之後,那位美麗的女孩得了一種罕見的重病,當地的醫生對此束手無策。最後,她被轉到大城市醫治,由專家會診治療。當年的那個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華德·凱利醫生了,他也參與了醫治方案的製訂。當看到病曆上所寫的病人的來曆時,一個奇怪的念頭霎時閃過他的腦際。他馬上起身直奔病房。

來到病房,凱利醫生一眼就認出床上躺著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幫助過他的恩人。他回到自己的辦公室,決心一定要竭盡所能來治好恩人的病。從那天起,他就特別地關照這個病人。經過艱辛努力,手術成功了。凱利醫生要求把醫藥費通知單送到他那裏,在通知單的旁邊,他簽了字。

當醫藥費通知單送到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時,她不敢看,因為她確信,治病的費用將會花去她的全部家當。最後,她還是鼓起勇氣,翻開了醫藥費通知單。一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輕聲讀了出來:

“醫藥費——一滿杯牛奶。霍華德·凱利先生。”

無形之中的善舉會使別人對於你的幫助永汜在心,隻要一有機會,他們會主動報答的。

趙國的宣孟將要上國都絛邑去,看見一棵枯死的桑樹下有一個餓壞了一人躺地地上,起不來了。宣孟停下車,給他東西吃。那個人一點一點地咽下食物,慢慢睜開了眼睛。宣孟問他:“你為什麼餓成這個樣子?”那個人回答說:“我在絳做小差吏,回家的路上斷了糧,我羞於向人乞討,又不願擅自拿人的東西,所以才餓成這個樣子。”宣孟送給他兩塊幹肉,那個人拜了兩拜,接受了幹肉,卻不肯吃。宣孟問他是什麼緣故,他回答說:“我家有老母,想把這些肉留給他吃。”宣孟說:“你把這些吃了吧,我另外再給你一些”。於是又贈給他兩束幹肉和—百枚錢,離開了。

過了兩年,晉靈公要殺宣孟,就在房早埋伏了士兵等待宣孟的到來,然後請宣孟喝酒。宣盂看出了灑宴中的危機,酒喝到一半就起身離開了。

晉靈公命令伏兵立即追殺宣盂,其中有一個士兵跑得最快,最先追上宣盂,他對宣盂說:“喂,請您上車快跑,我願為您回去死戰。”

宣孟問:“你叫什麼名字?”

那個士兵道:“先生何必打聽我的名字,我就是枯桑下餓倒的那個人。”

於是他返身回去,同追殺宣孟的十兵搏鬥而死。宣孟因而得以活命。

這些感人的故事不僅說明了善有善報的道理,而且還告訴我們,在變幻不定的人生中,高尚的品德也是一道十分有效的護身符。